中国文化产业网>出版发行>

出版发行

阅读最深沉的价值

2024-03-0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编辑:邱娟


阅读是我一直非常关注的领域。在《光明日报》工作期间,我一直主张为全民阅读注入媒体力量,不仅要通过各类媒介渠道倡导读书,更要发挥平台优势,链接媒体与出版界,聚合不同形态的阅读资源,通过精选与推荐,影响和塑造全民阅读生态。我也曾在多个场合说过,自己是个读书人,推广全民阅读,分享阅读经验,对社会阅读风尚进行价值引领,责无旁贷。

近年来,全民阅读蓬勃开展。从2006年中宣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发起了全国范围的全民阅读活动,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写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将之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从2013年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正式成立,到2022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全民阅读”从一个站位高远的概念,发展成一个有无数组织者、参与者,有无数线上线下活动、基础设施支撑的文化战略品牌,发展成一种充盈中华大地、辐射社会风尚、融入基层治理、改变每个人生活方式的书香力量。这样的成就,是我们每个读书人乐见的,也是让我们这些参与全民阅读推广中的人所欣慰的。如果把全民阅读想象成一座大厦,今天走进这座大厦,放眼望去,阅读资源琳琅满目,阅读爱好者人头攒动,阅读推广者引人注目,可以说这里就是书中所说的“琅嬛福地”。

我自己是读书的受益者。我在十四五岁赶上恢复高考,就没犹豫地扎进书本,准备半年多后参加了1979年的考试,考进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到《光明日报》,一干就是40年。我一直感恩,是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所以之前一直呼吁,读书是件好事,于个人是修身的根本,于民族是智慧的源泉,于国家是文化的底气,全社会都当尽心尽力呵护阅读的愿望,引导阅读的风尚。今天看到阅读在意义层面上,社会共识已经如此稳固,在推广实践层面上,体系链条如此完善,我更想结合两个场景分享,阅读最深沉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一是之前散步的时候,因为习惯戴耳机,听音乐,也听书,让我对社会热议的“听读”话题,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因此对阅读形态和阅读价值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理解。我认为,如果把“听读”“智能阅读”等新兴的阅读方式,简单推导为“纸读”“屏读”的进化形态,是不恰当的。它们既不在一个层面,也不属迭代、替代关系。阅读的过程,该是更多能动的选取、判断、臧否、存废,“听读”等形态,大多在被动接受有人替你“咀嚼”过的确定信息,不可否认它加持了阅读内容的获取方式,在满足特定人群阅读需求和提供碎片时间阅读产品方面,有重要意义。在我看来阅读的深沉价值,当为那些随时扑面生发的不确定性,当为那些个体通过阅读,通过印证参照、消化吸收,实现的只可期待、不可限定的创造。

二是随着ChatGPT掀起人工智能风暴,在使用相关产品过程中,我不断观察人工智能工具以近似人类阅读的方式,迅猛扑进数据海洋,摄取信息、梳理文本、消化知识、生成结论,对阅读行为的核心逻辑有了另一维度的思考。当人们开始焦虑人工智能会不会消解阅读的价值时,我看到的是,人工智能正在把人类从机械的信息获取、烦冗的记忆整理、海量的数据检索等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人们有更多精力,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与日俱增、体量庞大的知识信息海洋,去追求阅读的深沉价值,即思维创新、逻辑表达、审美积淀、价值传递。

这里提到的两个场景都与技术变革有关,实际上如今讨论很多发展性话题,都很难脱离技术展开。全民阅读走到今天,技术丰富了阅读资源、阅读载体、阅读形态,在此过程中,个体学会的不再是单一维度的读书、获取知识、提升认知,社会达成的也不只是终身学习理念的传递和核心价值观的涵养。面对新的技术浪潮,我们再次探讨全民阅读话题,我的观点是,回归到对阅读深沉价值的关注,无论技术走多远,进步有多快,无论书香是浸润纸墨,还是传播网络,阅读的这部分价值,当不会动摇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