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头条新闻>

头条新闻

工业化助力电影业升级

2024-02-2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翁 旸    编辑:黄丽

2023年走过复苏、自建、出新的中国电影业,又在2024年春节档红火开年。这一年,除了现象级电影越来越多地出现,“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话题也频繁被大家提及。在笔者看来,电影工业化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电影工业化的提出,意味着作为第三产业的电影业在向第二产业“要”经验。

电影业开始尝试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应用到电影的生产制作、发行传播、经营管理中。具体来说,电影工业化旨在通过科学化、现代化的制片管理模式,标准化、专业化的生产发行方式,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稳定优质的生态保障系统,不断优化电影产业链各环节间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与协同运行,通过管理与规划、标准与规范、分工与协同,改变低效无序、单打独斗的市场现状,助推中国电影产业实现提质增效。

首先,科学化、现代化的制片管理模式意味着要依靠科学的项目管理思路和方法进行电影项目的运营管理,提高时间管理、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水平。例如通过科学的前期规划、合理的拍摄计划、前瞻性的应急预案、有效的跨部门协调机制,最大化减少整个电影摄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确保电影项目在一定的成本预算和执行周期内按时交付。如“封神”系列电影剧组对拍摄过程中的各种细节进行提前规划,从演员培训、场景搭建、现场拍摄,甚至剧组食堂管理,都建构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有效提高了摄制组的管理效率。

其次,标准化、专业化的生产发行方式意味着电影产品在生产制作、发行传播等各个环节中,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清晰的工作范围、专业的产业分工、透明的薪酬体系、标准的合同文本,以及相对统一、利于协同的工作表单和软硬件工具,并逐渐形成一套可以获得行业共识、具有可执行性的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行业规则与市场规范。

再次,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电影产业各个环节的深度融合,科技创新能力从内容创作、项目决策、拍摄、后期制作、宣发等各环节对电影业实现全流程赋能,为电影工业化的不断探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以《流浪地球2》为例,其拍摄过程中通过应用融合虚拟拍摄、动作捕捉、面部捕捉、三维扫描的虚拟化制作平台,对影片进行了虚拟化预演,提高了电影摄制的专业化程度。除此以外,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更是助力电影业突破传统的“影像”框架,展现出跨场景、跨媒介、跨行业的融合发展趋势,拓宽了电影产业的发展边界。

在电影工业化的持续赋能下,电影行业的风险性将不断降低,其可控性、可预期性与可衡量性将显著提升,中国电影产业的生产效率与产业价值也将不断升级。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工业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将持续助力中国电影业实现新一轮产业升级。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翁 旸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