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头条新闻>

头条新闻

在推动文化繁荣过程中牢牢掌握历史主动

2024-02-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解 超 洪正畅    编辑:黄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总结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就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不仅体现了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当代世界潮流之中的民族自信心与文明自信力,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主动。

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开创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新局面,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我们要持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促进精神正能量的正向转化,更好地发挥文化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用。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文化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全民族全社会休戚与共、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行为规范和文明风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深刻把握文化的历史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皆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历史中蕴含着深邃而厚重的规律,把握文化的历史性,既不能随意割裂历史脉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脱离文化产生的语境和背景来解读文化,更不可主观刻意地挑选材料来解构与裁剪文化。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应当坚持历史客观过程与历史认识过程的统一,加强对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及成因的追溯,在揭示历史规律中客观地反映本来的历史,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镜中分清文化发展的本质与现象、主流与支流、正道与歧路,既总结成功经验也吸取深刻教训,既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又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在坚持历史客观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促进文化形态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变,建设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

深刻领悟文化的人民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我们要牢固树立依靠人民群众的观点。从价值取向上看,文化创造与实践并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个体行为,更不是个人喜好的随意宣泄和自我悲欢的纯粹表达,而是立足于人民主体的现实生活,既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人民生活中的社会习俗、道德规约、伦理教化等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有主流宏大叙事中呈现的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既合理把握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当下与未来的关系,又呈现人民的追求、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社会进步之间的互动系统。只有真正地将人民性高扬在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上,才能确保文化发展始终行驶在正道坦途。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我们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将文化创作落实到中华大地上,深入于人民群众生活中,充分挖掘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力,引导其成为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生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我们要高度关注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使文化作品朝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迈进。同时,还要突出人民群众在文艺作品中的中心地位,将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希冀。如果推行文化霸权,则会对世界和平和安全以及世界文明健康发展形成威胁。文化霸权总是在无形与刻意间对其他文化体系造成压制和威胁,将自身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强加于他国,甚至可能给对方贴上“落后”和“愚昧”的标签,使得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被日益削减。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方面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得以彰显。“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另一方面要立足世界视野,在深刻洞悉历史发展大势的基础上,以博大的文明胸怀把握文明互鉴规律,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树立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世界文明共存观,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人类社会的整体融合与共同进步,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绽放时代光彩。

(解超所在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洪正畅所在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