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艺术产业>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舒勇画龙的“点睛”之术

2024-02-02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邓清柯    编辑:黄丽

舒勇作品

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一个“画龙点睛”的故事广为人知。传说被誉为中国“画家四祖”之一的梁代画家张僧繇在寺中壁上画两条龙,一条龙点了睛后在风雨雷电中“破壁而飞”,另一条未曾点睛的龙仍然留在壁上。这个成语,一语中的地道出了中国画的造型原理和精神实质。在甲辰龙年到来之际,中国美协理事、湖南省美协副主席舒勇创作了系列龙头水墨画,这批作品立足当下,赓续文脉,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而且突出了时代特征和文化精神,在内容挖掘、造型处理、意象营造、技法修炼等方面都匠心独到,用画龙点睛的艺术创造带来了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尝试。

点精神之“睛”:文化图腾的“时代气象”

作为几千年一直存在的文化图腾,龙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舒勇笔下的龙作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是把“两个结合”运用于美术创作的具体实践。它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停留在对龙本身的“状物”反映,而是通过以形传神的描绘,把绘画引导到人的精神表达的高度上,深刻而又含蓄地表现了新时代恢宏的精神气象。盛世腾龙中华志,中国自古有龙腾盛世的比喻。舒勇的龙画诠释了中华龙威风凛凛、神情坚强、目光深邃、志存高远的形象,既是盛世修文的产物,又是龙腾盛世的反映,寄托着中华儿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精神期盼。

点造型之“睛”:神龙见首的“特写镜头”

与其他11个生肖不同,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并不存在现实生活中,这给画家造型带来了不确定性,但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北宋董羽的《画龙辑议》,把画龙归纳为“自首至项,自项至腹,自腹至尾”和“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角似鹿,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爪似凤”。这些画龙要领成为画龙的法则和形象注解。在画龙的作品中,很多还与云、水密切相关。有的泼墨成云,描绘了龙在云中的场景;有的化墨为水,呈现了龙游江河的场面。

舒勇画龙,既没有飞龙在天的“云龙图”,也没有潜龙在渊的“起蛟图”。他基于中国传统绘画“阿堵传神”的理念,按照“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布局,出于画龙重在“点睛”的考虑,大胆从对龙的全身和全景的描写中跳出来,把龙头作为重点表现对象。在对龙头的具体呈现中,他敢于摆脱“牛头”“驴嘴”“鹿角”“虾眼”等固有形象的约束,充分放飞想象的翅膀,以大写意和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似牛非牛、似驴非驴、似鹿非鹿、似虾非虾的特殊形象。这种造型作为一种“人心营构之象”,打上了艺术家心灵的独特印记,以观念的形象创新产生了具有魅力的艺术效果。

点意象之“睛”:龙人合一的“京剧脸谱”

中国传统文化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视为最高精神境界。不论是老子“人中之龙”的尊称,还是望子成龙的成语,都有龙人合一的特征,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秉承这一思想,舒勇重视龙头面部形状和表情的刻画,使龙具有人脸的轮廓与特点,呈现龙就是人、人亦即龙的相互融合、物我一体的具象。在把龙头画成人像的过程中,他借鉴了京剧脸谱的手法,让人隐隐约约地感到,龙仿佛戴上了某种特定类型的京剧脸谱面具,不同龙头的脸谱又各自不同、各有千秋,把这些画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京剧脸谱图谱”。为了给固定图式的京剧脸谱注入生气和灵气,他充分发挥水墨渲染的特性,通过水与墨色、线条的自然相融,营造了激情的、鲜活的、涂鸦的、生涩的、无序的、失控的画面感,呈现他脑海里既朦胧而模糊不清,又可触摸、感知,有时还能从飘然的毛发中意识到繁花绽放的脸谱形象,给人龙非龙、人非人、花非花的感觉。龙在这里的“象外之意”,仿佛似像非像的意识,是抽象而不确切的文化认同,把厚重的历史人文转化为恣意潇洒、顾盼生姿的人生态度,成为一种在物我两忘中实现自由、净化心灵的象征,显示出中国画追求“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思想境界。

点技法之“睛”:智能时代的“美术实验”

舒勇在以水墨画龙的同时,还在尝试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创作。他把脑海中的龙先通过文字描述来表达对其感知,再通过人工智能把自己理解的龙直接转译生成图像。他非常清晰地体验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龙技法所带来的完全不同的感受。人工智能可以很真实、立体、丰富地还原或异化表达对象,但没有画笔的痕迹,没有跃然纸上的生动,更没有充满激情的冲动,不能表达有温度的人性。它可以解决高智慧的、高技术的、高标准的,却无法呈现粗犷、涂鸦、幼稚、生涩、焦虑这些伴随着人类诞生以来的本能、本性,“情绪”是人工智能创作的盲区。于是,舒勇回归水墨画的传统技法,试图通过水墨画和人工智能绘画的对比,寻找创造力的比较优势。一方面,他把握人工智能的技术,把AI绘画的“失控”特性为艺术创作带来意外的新鲜感和成就感融入水墨画,让画龙变得更逼真、更立体、更加随心所欲、更加酣畅淋漓。另一方面,他发扬水墨画的笔墨传统,把笔法笔意看作中国画的灵魂和精髓,贯彻“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之象,心之迹”的理念,探索本能本性的画龙路径。所以,这批水墨画在某种程度上是人和人工智能对抗与合作的文化实验,是水墨绘画与人工智能互补和融合的结晶。其以艺术创作实践的方式思考了当人工智能时代全面来临时,我们如何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文化守正创新的意义。

以上四个方面,有传承,也有创造,是“道”,也是“术”,从不同维度诠释了画龙“点睛”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它启迪我们,在这个龙腾四海、万象俱新的时代,其实每个人都是生活的画家。只要我们勇于和善于做生活的“点睛者”,就一定能绘就破壁而飞、一飞冲天的人生画卷。

(作者系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原一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