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创意设计>

创意设计

敦煌服饰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应用

2023-10-17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邱娟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服装为塑造国家形象和传承历史文脉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各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现代社会,人们持续研究挖掘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进行转化和创新表达,让传统服饰文化不断焕发时代光华。

敦煌石窟艺术博大精深,涵盖了公元4世纪至14世纪的壁画、彩塑和建筑精品,是佛教艺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集中体现,其中也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服饰造型、结构、色彩、材质、配饰、纹样和装饰风格。

十六国至北周时期的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多以土红为底,饱满热烈。佛教人物的服饰更多地受到印度和波斯的影响,而世俗人物的服饰多带有魏晋时期褒衣博带、曲裾飞髾的飘逸之感,袴褶的流行为隋唐服饰多元化奠定基础,服饰图案以忍冬纹和几何纹为主。忍冬纹多为三瓣或四瓣叶构成的二方连续纹样,在敦煌早期洞窟的藻井和壁画的边饰中作为主体装饰,此时人物服装的领子、门襟、袖口等部位上出现了相应风格的装饰。以回形、菱形、山形为主要结构的几何纹反映了当时的提花织造技术,形成了这一时期石窟造像服饰艺术的重要风格。

隋唐时期是敦煌石窟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文化空前活跃并与当时的生活、艺术结合最为紧密的时期。隋代壁画和彩塑人物造型颀长,服饰风格承上启下,注重面料图案和质感的表现,显示了由朴实简约向奢华盛装过渡的特点,以及当时染织工艺的交流和提高。此时彩塑菩萨裙装上反复出现的联珠纹,即在珠状圆环或菱形骨架中装饰狩猎纹、翼马纹、凤鸟纹、团花纹的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纹样,便是受到波斯萨珊王朝装饰风格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创造的产物。唐代壁画和彩塑人物造像愈加生动写实,造型日趋丰腴,服饰形态多样,图案描绘细致,再现了天子、王侯、官吏及百姓等各社会阶层的服饰礼制,以及各国、各民族的服饰。另外,晚唐出现的供养人像服饰,突出反映了当时奢华的流行时尚,也折射出此时社会经济繁盛、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此时的服饰图案更加丰富逼真,如卷草纹、宝相花纹等融合了希腊艺术中的莨菪叶、佛教文化中的莲花、丝绸之路上的石榴等装饰元素,成为当时各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而通过画师画笔表现出来的织锦、印花、绞缬等多彩染织工艺,进一步说明唐代丝绸技艺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2023敦煌服饰文化暨创新设计展  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供图

敦煌石窟的整体发展在五代之后步入后期,艺术的创造力和感染力逐渐减弱,许多壁画和彩塑造像出现了程式化的现象,用色比较单纯沉稳、淡雅素净。但对于服饰文化来说,这段时间却是异彩纷呈、百花争艳。因为此时供养人像在壁画中所占比重大幅增加,且人物身份地位丰功显赫,成为画师们重点描绘的对象。其中,女供养人的服饰和妆容十分精致,例如五代98窟曹氏家族女供养人像,身着由钿钗、大袖衫、长裙、帔帛所组成的花钗礼服,反映了当时贵族妇女沿袭唐代且更加繁缛、奢华的服饰风格。由于多民族聚居和交往的历史背景,此时壁画中还出现了于阗国王和皇后、回鹘王和王妃、回鹘公主等具有民族风格的服饰,对西夏党项族和元代蒙古族的服饰也有表现。

敦煌壁画和彩塑中所呈现的服饰风貌,无疑是中华服饰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和装饰艺术的艺术宝库,也为从事理论研究和艺术设计的服饰工作者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研究和学习资源。

笔者于1977年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设计专业,当时的班主任是常沙娜老师。常沙娜是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之女,少年时曾跟随父母在敦煌莫高窟学习临摹壁画艺术,她在大学期间请来常书鸿先生为我们做过两次学术讲座。上大二时,常沙娜老师为我们讲授“敦煌服饰图案”课程,那年暑假还带领我们去敦煌莫高窟实地考察,让我们真切领略到蕴藏在线条和色彩中的敦煌服饰文化的无穷魅力。

1980年,《敦煌历代服饰图案》画稿准备出版。这批画稿是20世纪50年代由常沙娜、李绵璐、黄能馥几位老师赴莫高窟考察整理绘制而成的,十分宝贵。常沙娜老师要求我找出画稿所对应的壁画或彩塑,整理绘制成人物线稿图,并在图上标识出图案的装饰部位,令读者一目了然。于是,我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潜心研究、整理、绘制这批人物线稿图,最后用针管笔细细勾勒成定稿。这部书最终在1986年由香港万里书店有限公司和轻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后来在2001年和2018年又分别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再版,在国内外服饰历史研究、装饰设计、服装设计、影视剧及舞台美术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项工作给予我深入学习敦煌服饰文化的难得机会,为我指明了学习和运用传统服饰文化的新途径,也为我在后来的服装教育和设计工作中进行传承和创新的实践型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1980年,学校染织设计系开设服装设计专业。1982年,我毕业后留校任教,随着1984年学校成立服装设计系,我在服装设计系担任教师。一方面,我在授课时向学生们介绍敦煌服饰艺术的历史渊源和风格特征,积极传播优秀的中华服饰文化;另一方面,我通过各种设计实践,不断磨炼和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加深对敦煌服饰文化的认知。2002年,我调入北京服装学院工作,继续通过举办展览、服饰秀、论坛等一系列活动探索,推动包括敦煌服饰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高校、走进现代生活。

2018年6月6日和2020年1月6日,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简称“中心”)的挂牌仪式分别在北京服装学院和敦煌研究院举行。中心成立以来,研究团队成员在敦煌服饰文化艺术的理论研究、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文化推广、产业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承担2019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敦煌服饰创新设计人才培养”、2019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敦煌历代服饰文化研究”、第三届和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博会“绝色敦煌之夜”展演项目,举办敦煌服饰文化论坛和系列学术讲座等。

从2018年开始,中心开始筹备出版《敦煌服饰文化图典》(简称“图典”)系列丛书。图典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依据敦煌石窟所辖十个历史时期以及对应的服饰内容体量进行体例划分,拟分为十六国及北朝卷、隋代卷、初唐卷、盛唐卷、中晚唐卷、五代至元代卷陆续出版。图典不仅涵盖敦煌石窟营造历时千年的伟大历程,着重展现敦煌历代服饰文化的面貌,而且会根据敦煌石窟建造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规律,突出唐代等石窟数量较多、图像资料较为丰富的时期的服饰面貌,重点呈现最具有代表性的时代和洞窟中的珍贵资料,凸显敦煌服饰文化的独特价值。在图典的编纂过程中,我们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敦煌石窟艺术创造者的高超智慧和敦煌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刻认识到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积累和沉淀的。

近日,2023敦煌服饰文化暨创新设计展在北京服装学院举办,同期发布了《敦煌服饰文化图典·盛唐卷》。此次展览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敦煌历代服饰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敦煌服饰文化图典》系列丛书的部分成果展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敦煌服饰文化能够被更多的艺术家、设计师和敦煌艺术爱好者所了解、喜爱、运用,并引发更多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思考。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需求无疑会对服饰文化研究学者和设计师提出更多新的课题。因此,我们除了潜心学习、汲取敦煌服饰艺术的深厚滋养之外,还需要加入新时代的文化理念、艺术思潮以及社会风尚,运用现代设计的眼光和手法,赋予装饰元素更多时代感和创新性,从而使研究成果能够在当代社会发挥应有的价值,使古老的敦煌服饰艺术重归现代设计和大众生活,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谱写出更具活力的未来。

(作者系北京服装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