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相继举办,中国体育题材电影创作数量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电影观众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体育电影也在力图表达对受众市场的尊重,影片中呈现的文化取向和体育观也趋于多元。新兴、小众项目的题材拓展,成长母题与喜剧类型的融合尝试,为影片增加了新鲜看点和票房保障。
此外,对体育精神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对青春热血的视觉化表达,在重塑体育电影精神内核的同时,也兼顾了电影的娱乐性功能和商业化价值。
新兴与小众项目的题材拓展
由于诸多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产体育电影整体产量不高,《女篮5号》《沙鸥》《夺冠》《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我心飞扬》等片大多集中在篮球、排球、乒乓球、速滑等大家熟悉的大众项目或中国传统优势项目,新兴和相对小众的运动项目则鲜有电影作品。而事实上,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入,人们健身方式日益多元,骑行、滑板、登山、滑雪、飞盘、腰旗橄榄球、陆地冲浪、桨板等带有社交属性的小众运动日渐在年轻人中火爆,迅速出圈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与社交形式。
相对于传统大项,新兴、小众运动项目爱好者群体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年轻化趋势,《2023潮流运动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基于潮流运动因社交内容平台而兴起的传播背景,以90后为代表的社交应用重度用户成为潮流运动的主力人群”,这也与电影观众的主要人群基本重合。有媒体曾对观众进行调查,冰上项目、电竞、武术、极限运动等都出现在观众期待的体育电影题材名单上。因此,体育电影描写对象由传统大众项目向新兴小众项目的转向,能在很大程度上迎合年轻观众的兴趣点,同时也能在题材上实现创新和突破。
在霹雳舞入奥且首次走进杭州亚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的背景下,街舞题材电影《热烈》引发热议,作为嘻哈文化当中亚类型的街舞渐渐突破小众圈层,在大众视野里不断获得文化推广和传播;近几年国内职业化拳击、格斗比赛的迅速发展,让观众对于体育动作片产生兴趣,《八角笼中》就将故事聚焦在了格斗项目,尝试通过影片引发现实思考;《硬汉枪神》《枪神再起》等电竞题材作品,也正在经历从初生到提质、从网络到院线的过程,持续为电竞运动发声。这些作品在展示运动魅力的同时,也对项目进行了普及推广。
但需要注意的是,新兴、小众体育项目题材电影对主创团队和演员的专业性要求更高,观众也会更挑剔、吐槽更猛烈,这是国产体育电影选题过程中应重点注意的问题。
“成长+喜剧”的类型尝试
喜剧作为重要类型,从诞生之初便拥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是影视创作的富矿,与各种题材嫁接融合,涌现了无数的经典之作,成为电影市场消费的热点。将“成长”作为叙事母题、“喜剧”作为市场保证,国产体育片开始尝试与喜剧融合的创作路径。“体育+喜剧”不仅是电影类型融合的实践,也从侧面反映出国人的竞技体育观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这种转变背后依靠的是国力增强、文化自信、体育自信的有力支撑。
体育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体育形态、体育文化、体育水平等都彰显了所处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不仅意味着政治、科技、文化、经济等诸多要素的进步与发展,也意味着能够获得更加广泛的体育话语权。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国家还是百姓,对竞技体育成绩尤为重视,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在赛事中获得金牌,几乎成为每个教练、运动员在职业生涯中孜孜以求的唯一目标,似乎拿不到金牌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体育电影在主题上必定会承载远远多于体育本身的更多意义,并直接影响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电影《沙鸥》(1981)中,中国女排以两分之差输给了日本队,在返回祖国的轮船上,队医宽慰沙鸥:“银牌怎么样?金牌怎么样?没有金牌,我们一样生活。”沙鸥反驳道:“没有目标就没法生活。我要的是金牌,不是银牌!”并将所得的银牌丢入大海。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崛起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需要用金牌证明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国人也开始逐渐接受“不以金牌论成败,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体育理念。相对于竞赛成绩而言,如何向世界展现国人良好的身体素质、气质、自信、拼搏等精神面貌,似乎显得更加重要。从刘翔退赛背负骂名到“洪荒少女”傅园慧圈粉无数,从昔日优秀球员教练远走他国到今天“归化”运动员身着中国队服入场竞技,从“看重赢”到“输得起”,背后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体育自信的加持,更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表现。
长久以来,“成长母题”一直是体育电影的重要叙事模式。成长似乎总意味着经历挫折、磨难、付出代价,往往与历练、牺牲挂钩,加之中国体育电影大多以国家荣誉和使命为主题,因此风格相对严肃,鲜见喜剧类型。“拼搏”固然是体育的重要关键词,但“快乐”也是,在传统的主题之外,体育题材电影也需要以更轻松、更纯粹、更多元的方式来呈现体育本身的魅力。国外体育片像《大叔花样游泳队》《飞鹰艾迪》《五个扑水的少年》《摔跤吧!爸爸》《花滑女王》等等都或多或少融入喜剧元素,用轻松搞笑的方式讲述励志体育故事;在为数不多的国产体育片中,谢晋执导的《大李小李和老李》十分难得地以幽默、诙谐的手法表现了肉联厂工人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尝试多种运动项目的热情,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近年来,国产体育电影开始尝试在体育片中融入喜剧元素,“俞白眉+邓超”组合在《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中为激情热血的故事设计了无数笑料,符合网友对国乒“全员喜剧人”的评价;《热烈》则将成长与喜剧融合,数量众多的喜剧演员和穿插在主人公成长主线中的大量喜剧元素,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点缀的作用。如此将体育与喜剧有机融合,《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热烈》等片也给国产体育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参考样本,让创作者思考如何以更多元、更丰富的形式,讲好体育故事、诠释体育精神。
体育价值与情感内核的凸显
一直以来,体育电影总是跟热血和励志联系在一起,但好的体育电影从来不会将胜利简单地与励志画上等号。相反,它们总能举重若轻,将情感与精神拍得比获得胜利更加动人。
体育比赛的内涵是丰富的,其中有集体主义与团队精神的彰显,也有运动员个性的释放。这并不是一对非此即彼的关系,对于体育电影来说,如何拿捏二者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以往部分国产体育电影没有找到比较好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叙事结构中常常包含运动员在集体和个人之间进行抉择的情节套路,表现运动员个人消融在集体中,从而造成大众的刻板认知。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冰上轻驰》中牙买加选手踏上奥运赛场参加冰上项目,本身就以体育精神赢得尊重和掌声;《热烈》中陈烁、丁雷、惊叹号团员以及“反派”凯文,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坚持努力,并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团队精神产生的合力。当体育电影聚焦竞技魅力和人格成长,也许就会出现更多像《灌篮高手》这样时隔二十年仍具有相当号召力的作品。
此外,作为电影的重要核心,情感同样是体育电影应重点着笔之处。《铁拳》中的比利努力获胜,是为了战胜自己并夺回女儿抚养权;《摔跤吧!爸爸》里吉塔战胜对手,在打破了印度传统观念的同时,也与父亲达成和解。《热烈》中陈烁的家与迪士尼动画片《超能陆战队》里小宏和机器人大白的家,在空间结构上极为相似:一家人住在由单亲母亲/姨母经营的饭店楼上,“下店上家”将现实生活与青春梦想融为一体,更重要的是梦想在实现的过程中,始终有家人的鼓励与陪伴;与超能陆战队一样,“惊叹号”团员相互信任、支撑,共同成就彼此梦想。当主人公在家人和同伴的亲情、友情包围中不断成长的时候,观众会因为大白的复活或陈烁妈妈的救场演唱而动容落泪,战斗或比赛的输赢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有的时候,不可以也是可以的”。
(作者为电影学博士、上海体育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