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概括和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新成果。全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深刻领悟其深厚文化底蕴,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内涵。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蕴含了“民惟邦本”的文化底蕴。古人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自《尚书·五子之歌》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华民族的经典文献中便明确了人民在国家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在经济上,主张“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在政治上,主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治理天下之道,将“仁”与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文化上,提倡“以文化人、化民成俗”,引导人心向善。“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合理成分,生动阐释了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的道理,彰显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追求,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等论述,表达了为政以德、一心为民的价值立场,形成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深厚文化底蕴。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蕴含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倡导自强不息、生生不息的精神,《周易》中提及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中提及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道德经》中提及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质。“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精神,又体现了革命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成为我们党不断战胜风险挑战的重要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马克思主义永葆蓬勃生机,这正是自信自立精神气度的有力彰显。
自信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在延绵不绝的中华文化中,蕴含着可贵的自信、自立、自强品质,铸就了坚韧、乐观、勇敢的精神特质,成为涵养自信自立的重要源泉。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融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蕴含了“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文化底蕴。守正,语出《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礼记·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守正创新”体现了变与常、传承与发展、不忘本来与开辟未来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是从“旧邦新命”“返本开新”“固本开新”“革故鼎新”等思想理念中演进发展而来的,是与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相贯通的。“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分析变与不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还要把握规律,顺势而为,在守正创新中做到运筹帷幄。
“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和真理精髓,“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易之象、不易之理、简易之用”的伟大智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蕴含了“提出并解决问题”的人文情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不乏问题意识。《礼记·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理论与实践关系层面提出以问题为导向解决问题的路径。自古以来,有志之士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深切关注人民的安危疾苦,勇于承担救国救民的伟大责任,主动回应时代问题,探求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这就为中华民族造就了居安思危的文化性格。“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立场观点方法。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理论不是无源之水,实践是理论创新创造的源泉。在探索文明道路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努力做到坚持问题意识看待社会发展,分析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在实践中提出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蕴含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文化底蕴。系统观念是以系统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自身和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用系统观念来思考世界本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关于系统观念的朴素表达。比如,《易经》中的八卦学说与《尚书》中的五行,以系统的观点看待事物与观察世界的观念;老子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观;周敦颐阐述的无极太极生成的世界观等。这些系统思维在我国古代生产生活和文化思想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积极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念,科学把握事物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关系,为我们应对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思想依据。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国古代形成的许多关于系统观念的思维方式和和价值元素,是理解和把握系统观念的文化积淀,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蕴含了“天下为公”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大同”的文明愿景、“达则兼济天下”的文明胸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平观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明观念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天下观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观”的思想观念,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倡导各国行天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担当,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中华民族对大同理想社会的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特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说明了胸怀天下格局的重要性,其中倡导的宇宙和大自然法则中的包容精神、和合之道与和而不同的理念形成了“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深厚的文化底蕴。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是马克思主义植根中国的文化根基,其中蕴含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思想理念,同“六个必须坚持”具有高度契合性。“六个必须坚持”凝聚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创造性地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在文化底蕴上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指引我们党在新的赶考路上勇毅前行,不断书写新的优异答卷。
(作者系新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