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

夜市“暖风”吹旺城市烟火

2023-05-15    来源:新华日报    李凯 管鹏飞 董翔    编辑:赵辉

“伤到哪了?给我看看……”40多岁的孔祥松赶紧拉过女人的手臂放在路灯下瞧,满眼都是心疼。别人眼里600万粉丝的网红大V“郭阿姨”,在他眼里还是那个每天忙到凌晨、被油锅溅得满胳膊伤痕的平凡妻子。

最近,南京一度消失的“流浪夜市”——三江夜市在河西一商场重新回归。“郭阿姨月亮馍”的摊位前再次排起长队,小两口及身后的“夜摊大军”终于找到一个安稳处。

今年5月1日起,新修订的《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允许在不影响市容环卫、安全、道路通行和方便居民生活的前提下,设置摊点疏导点。对于公众关切的“摆摊设点”,南京也正在探索市容管理与服务并重,进一步为夜市“松绑”。

当淄博烧烤火爆全国时,南京的网红夜市悄然“出圈”。以往“不受待见”的路边摊被请进高大上的CBD,成为商场引流密码;直播风口之下,画家摆摊、流浪艺人驻唱、跳舞派对,各种新潮玩法吸引线上线下流量聚焦南京……

夜市热度,折射南京城市温度。人们钟爱的烟火气背后,是普通人对生活的全力以赴,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与包容。

“流浪夜市”不再流浪

“不好意思啊孩子,卖完了……”5月10日晚上11点,建邺区紫金1912·玖悦荟商场,郭阿姨300多个馍早早卖光。摊位前的人潮渐渐散去,两口子开始刷锅洗盆。丈夫孔祥松把不锈钢桌面抹得光洁如新,地面扫了一遍又一遍,连调料罐也擦得锃亮。

“可不能让别人说我们做夜市的脏。”郭阿姨扶着酸疼的背部笑,“我老公很优秀的,慢性子、细心,每次出完摊都花很长时间打扫卫生。”

郭阿姨本名郭静,2013年两口子来到三江学院门口摆摊,卖的菜夹馍被网友称作“巨型中式汉堡”,12元一个,热狗肠、里脊肉、豆皮等,大到“单手拿不住、猛男能吃撑”。2018年,她因为一段视频走红全网,各地不少大学生晒出来宁机票、火车票来摊位打卡,只为了听郭阿姨一句招牌式询问“孩子,够不够?要不要再加点”。这两年,郭阿姨在抖音等平台开了自媒体号,全网圈粉600万,如今在南京有4家直营店,加盟店开到多个省份100多家。

听说河西这家商场能摆摊,郭阿姨和40多家原三江夜市的摊主在这里再聚首。“门面房太贵,一年至少要10多万,这里每月只要3000元,成本低而且我也喜欢这种热闹。”一时之间,“老牌夜市回归了”的消息在市民朋友圈刷屏,一天最多有上万人涌入这里。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家商场的商铺店招采用怀旧港风装饰,夜市设在两栋楼宇之间的广场空地,不靠近居民区,面积约2000平方米,设置摊位近80个,营业时间从下午4点30分到晚上11点左右。即使是工作日的晚上, 依旧人气很旺。“早就租完了,你们来晚了。”商场工作人员不断接到寻租问价的电话。

就在人们沉浸在这片烟火气中时,两名城管协管队员一直在边上守候到凌晨。沙洲街道城市管理部陈冬艳介绍,这里是建邺区城管部门设置的辖区首个流动摊点疏导点。“流动摊点要养家糊口,但是又不能占道和扰民,这个难题一直让人头疼。”疏导点以疏代堵,一经推出就广受欢迎,一批网红夜摊率先入驻。

软硬件上的提升,让夜市面貌焕然一新。除了放置分类垃圾桶外,城管部门要求每个摊位配备灭火器和灭火毯。“我们要求加工操作一律不得使用煤气包,全部用电加工。”商场运营管理公司负责人王昕说,河西规划高大上,但也需要展现出不一样的烟火气。

“真希望以后不用再到处流浪了。”三江夜市近年来关关停停多次,去年搬迁到机场二通道附近后二度爆火,随后半个月关闭。“朱姐烤苕皮”摊主朱南南曾到过五六个夜市,有岱山、南湖、河西万达等,“长则大半年,短则一天就关门,大多数是因为扰民和污染环境被投诉。”

流浪夜市落户河西,摊主们终于告别“打游击式”违规摆摊,做起生意来踏实安心,更有干劲了。

南京夜市从不缺“网红”

拥有一家固定门店,是大多数流动摊主的共同梦想。

5月12日晚上11点,大纱帽巷子口远远便闻到一阵“臭香”。“31年老字号”老奶奶臭豆腐干店门口,几张小凳子上围坐着一群人,目光齐刷刷看向油锅。

“原先我妈在路口推个小车摆摊,从珍珠饭店到苏果超市门口,风吹日晒28年才有的店面。”店老板蔡林将一片片臭豆腐贴着锅沿放进热油中,一双长筷不停翻动,待豆腐起泡浮起,夹出来竹签串好,浇汁撒料,双手递给顾客。他的母亲朱奶奶是品牌创始人,年纪大后腿脚不便,把摊位传给儿子和儿媳。3年前,小摊搬进4平方米的店面,营业时间有了保证,不用担心大风大雨恶劣天气影响出摊了。

南京的夜市史,跟六朝古都的历史一样悠久。从唐朝诗人杜牧写下“夜泊秦淮近酒家”,到现代散文家笔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不同时期从不缺网红。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曾做过研究,改革开放之后,南京最早的规模化露天夜市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诞生于湖南路马台街,后来有迈皋桥和燕路灯光夜市、三牌楼广东路夜市等盛极一时。随着城市发展,夜市或入街入室,或消失变迁。鼓楼广场卖报20多年的老奶奶、夫子庙“绝摆炒饭哥”等,都是不同时期的网红代表。

从河南来宁摆摊的郭阿姨,5年前实现命运逆袭。“学生有寒暑假,夜市也经常关,所以咬咬牙开了店。最困难的时候,兜里只剩下2000元过年。”苦惯了的郭阿姨直言,“红”了之后一点不敢飘,依旧每天早上6点蒸馍洗菜,忙到第二天凌晨。

“我最感谢的是南京这座城市和这里的大学生们。”郭阿姨说,从摆摊时戴手套、注册商标、开门店、开视频号,这些都是来吃月亮馍的孩子们教会的。粉丝多了之后,很多人找上门来想请她直播带货,都被她婉拒了。“有段时间经常失眠睡不着,后来想通了,不管网上多火,还是坚持做我自己。”郭阿姨说,“我就是个做小吃的,既然孩子们这么喜欢我,我就要给他们做好榜样。”

这两天在江宁大学城,21岁的贵州女孩熊玉华在炒饭摊前架起手机做直播。抖音账号“阿华炒饭”收获粉丝85万,单条作品点赞量最高达到120万。熊玉华高中辍学打工,为圆大学梦报考了南京传媒学院的自考本科。

开学前这段时间,她和妹妹坚持出摊,也在直播中接广告,赚钱攒学费。装饰成粉红色的三轮车承载着她对生活的憧憬,2斤重的铁锅一晚上要颠3000多次,“手上的茧子洗脸时都刮脸”。最近,她最接近实现的梦想是,盘下一家门店,找到稳定的落脚处。

让夜市成为文化生活空间

夜幕降临,外秦淮河畔、江苏电视塔下,900米长、南北走向的南艺后街流光溢彩。餐厅、啤酒屋被布置成画廊、艺术馆;露天集市上,文艺范十足的地摊一路排开。远处的巨幅墙绘上,一条大蓝鲸“驮”着紫峰大厦、阅江楼、奥体中心、老门东等南京标志性建筑,声光电效果一打开,仿佛在空中游动。

在这样一种惬意的氛围里,面前墙绘的作者、画家周文斌不慌不忙地出摊了。他铺开上百幅油画作品,既是展览也是售卖,价格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隔壁摊上,叙利亚画家瓦利德·阿里也很佛系,他的油画里,有大马士革的咖啡馆、南京浦口的小河。就算一晚上卖不出一件,他也很享受这里的时光。

夜市里,60后退休职工、女人花艺术团团长王红正带着一帮姐妹排练旗袍秀。头发花白的木雕艺人朱惠星刚学会做淘宝直播。“柠檬巴士”小店的老板孙凯拿起话筒,即兴演唱了一首《声声慢》,引得路人“哗哗哗”鼓掌……

南艺后街又叫作水木秦淮艺术街区,2019年起,经过不断转型和提档升级,成为集文、创、商、娱、游于一体的文艺地标。街区设计运营方、南京旅游集团秦淮河公司董事长黄越介绍,沿外秦淮河一线,从水木秦淮艺术街区到清凉门正好是2300米,“鬼脸城”是距今2300年的金陵邑遗址。坐拥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周边高校聚集,艺术文化资源密集,南艺后街将商业与文化空间紧密融合。街区这两年频频出圈,去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今年“五一”吸引游客10万多人次。

“经过整治后的外秦淮河,碧水潋滟、城河相映,是全国独一份、全世界难找到第二条的黄金河道。这些基础为发展夜经济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未来完全对标塞纳河、泰晤士河。”黄越曾多次去过新加坡克拉码头的夜市,那里被称作“夜生活的心跳之地”。“夜市管理难题并不可怕,国外发达地区的经验都可以借鉴。”

跟随时代脚步,南京夜市版图不断焕新扩容,传统夜市文化被赋予新内涵。江北万汇城站附近,浦口区最大的“怪兽夜市”今年刚开业就迅速走红,统一配备排污净化系统,吸引周边100多个摊位入驻;下马坊地铁站附近,特色小吃街成了南理工、南农大等高校大学生“深夜食堂”。

自带流量的夜市摊点还被邀请进商业综合体、大型商场。今年“五一”,传统商场不约而同把“夜市”写进活动策划书,紧跟潮流狠狠蹭了一波热度。

夫子庙商圈的水游城在南广场开辟“城市营地”,围炉煮茶、露营帐篷等潮流元素满满,成了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社交聚集地。水游城商业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商场从2020年疫情期间开始打造“秦淮夜肆”商业IP,拓展夜间消费时间与空间,吸客效应明显。

“半夜喝酒听歌跳舞”派对、“地球日”二手市集、流浪猫“紧急寻人”……百家湖商圈的南京景枫中心持续一个多月举办夜间派对,现场人山人海。“这些全新的消费体验可以带动二次传播,相关曝光量突破500万+。”商场品牌部门相关负责人透露。

既要“市容”也要“繁荣”

“想剪个什么样的发型?”“天热了,剪短点儿凉快!”5月13日晚上8点,丹凤街200米长的马路夜市灯火辉煌,在服装、小家电、五金件等琳琅满目的商品堆中,90后安徽小伙张托尼的理发摊最为显眼。

作为刚来市场两个月的夜市新人,他每次理发收费15元,一晚上能接待20多个人。简简单单的齿梳、剪刀、剃刀,再加一把电吹风机,就能满足绝大多数顾客的需求。“我白天有份工作,晚上是兼职摆摊。能挣钱站稳脚跟,就已经很知足了。”

丹凤街夜市起起伏伏有20年历史,2020年疫情期间,玄武区城管大队人性化执法,在夜摊宽度不影响非机动车道、定时定岗巡查等前提下,该夜市获准营业至今。当年,南京市城管局发布《做好防疫期间临时外摆摊点服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像丹凤街这样的夜市,全市各区共设置134处,共1410个外摆集市出摊点位。去年,后备厢夜市遭遇交通堵塞、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南京没有“一封了之”,而是以疏为管、以帮促治,市商务、城管、市场监管等六部门联手出台措施加以引导规范,赢得各方点赞。

日前,深圳等一线城市纷纷放下身段,对“路边摊”不再全面禁止。刚刚实施的江苏“新条例”提出市容管理规范与服务并重,为夜市经济发展带来新契机。市区城管、商务等部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此次新条例具有风向标意义,相关部门已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调研和探讨创新。

来自南京夜市的这股“暖风”,正吹旺城市烟火气,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温暖可亲。

南京市商务局流通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南京将加快老门东、熙南里等18个夜间经济集聚区建设,培育“西城夜未央”等更多可体验、可互动的夜生活空间,建设一批多元化、标志性夜间消费场景。每个月每个夜间经济集聚区开展不少于1场夜间消费促进活动,鼓励开展分时步行街、夜间外摆位经营、街头演艺活动等创新。马上天气转热,今年夏天,2023南京国际消费节将以“夜之金陵”为主题,重点推夜间特色消费活动、高品质夜间市集、体验式消费项目等,让市民夜间消费选项更加丰富。

“小地摊体现大民生,老百姓是受益者。政府应做好‘保姆’,为夜市经济塑造更便利的环境。这既缓解就业压力,也为经济复苏作出贡献。”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市社科院副院长季文认为,城市形象与城市流量正相关,南京网红夜市出现的新潮流,归根结底是因为需求,这种需求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90后、00后有对潮流文化、新型社交的需求,传统商场正在从互联网上寻找新流量,新消费场景越来越多。

“南京是拥有25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有高达1600多处水文化遗产,有打造人文水岸经济的良好条件,夜市一直走在前列。”在他看来,今天的南京更有底气在夜市经济上做引领者,打响南京特色品牌,为促消费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