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广告传媒>

广告传媒

让历史文物建筑更好助力城市发展

2023-04-20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谢佳晔

本报记者 李佳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政策文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近几年,多部国家级规划、政策文件发布,对建筑遗产保护传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等给予指引。各地出台相应的文件,有针对性地结合各自情况开展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使得老建筑的本体得到很好保护,文化价值得到挖掘和弘扬,功能得到升级、价值得到提升,很好地融入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

政策制度保驾护航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在拓展利用、严格执法等方面作出了部署。随后,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要求准确把握文物利用的基本原则,多措并举,切实让文物活起来。

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是指导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重要遵循。意见聚焦文物工作的重点难点和改革发展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和精准管理,推动文物工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之国家文物局相继出台《文物建筑开放导则》《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等文件,指导地方扎实开展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作。

各地也结合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北京市西城区政府依据《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提出的相关要求,针对腾退后的文物建筑应如何使用这一广泛关注的热点命题,研究出台了《西城区关于促进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开放管理的若干意见》,从政府政策层面对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进行了明确和规范。广东省发布《广东省文物建筑合理利用指引》,从总则、利用流程、分级利用及分类利用、装修、公共工程设施等方面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进行了规定。《苏州市区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实施意见》解决一直以来困扰苏州古建筑保护和利用的诸多瓶颈问题。福建省印发《福建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实施意见》《福建省文物建筑认养管理规定》,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这些规章制度,成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落地实施的重要保障。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汤羽扬表示,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文物保护利用的管理制度与机制得到建立和完善,推动实现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加强保护,注重价值挖掘

古建筑的保护利用,重中之重是保护,因此在修缮中要最大程度保留建筑本体,留存文物的历史信息。比如贵州海龙屯海潮寺修缮在“最小干预现状、最大化保存历史信息”方面表现突出,并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保护方法。海潮寺项目采用了“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方式,设计方全程参与了海潮寺的施工过程。施工过程中,工程相关各方及时沟通协调,在严格遵照文物保护原则、贯彻保护理念方面达到高度统一,并通过施工前详勘、施工中隐蔽部位打开后对设计方案及时准确调整,使得海潮寺得以优质、高效、顺利完成修缮。

周围环境的整治和提升也是古建筑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比如在福建泉州府文庙的环境整治和历史风貌提升中,当地拆除了文庙西侧4栋风貌不协调建筑,并对场地进行了覆绿,还将文庙北侧沿打锡街的3栋商住楼进行了降层处理,对百源路、府学路沿街建筑进行了立面整治。由此文庙建筑群的历史景观视廊、历史环境风貌得以恢复,使得文庙恢复了其在泉州古城及城市文化复兴中的重要地标地位。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黄滋表示:“在古建筑的保护利用过程中,要注重其文化价值的整理挖掘。”青岛水师饭店建筑始建于1899年,初建时为德国海军俱乐部。据悉,在确定如何将这座百年建筑融入城市发展时,参建各方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挖掘价值和严谨论证,确定将其利用定位为“电影文化”这一独特且具有唯一性的主题,拓展延伸后,提出“电影文化艺术体验中心”的活化目标,从而形成“教育+服务+文创+旅游+餐饮”的多产业形态融合发展的模式。通过价值挖掘,促使水师饭店旧址形成契合文物核心价值主题的业态,成为青岛市的新型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合理利用促进功能升级、价值提升

在古建筑的利用方面,各地充分挖掘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将其转化为城市的文化地标,既保护了老建筑,又进行了功能升级和价值提升,进而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认为,老城古建筑保护发展,应立足“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通过剖析历史建筑在城市当中的特点和定位,将其融入城市发展之中、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当中,以激活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形成“老瓶装新酒”的发展格局。

在遍地胡同的北京西城,有一条海派弄堂——泰安里,如今修缮一新,以独特的风貌呈现在公众面前。作为西城区首批文物活化利用计划的项目,泰安里“变身”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泰安里在腾退修缮、保留“文化原味”的基础上,通过运营主体负责日常运营、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进行监督、多个优秀内容合作商合作运营的模式,让泰安里变为与城市发展功能相匹配的新型公共服务空间。不仅如此,还通过融合多种业态,吸引不同人群,将这里提升为地标性建筑,激发周边区域生机,让社区和文物一起“活”起来。

“文物建筑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城乡环境中,赋存环境的不同会带来利用方式的差异。”汤羽扬说,特别是当文物建筑位于历史性地段、文化景观地等文化资源富集区时,文物建筑价值溯源、选址特征、历史功能与其周边的街巷格局、山水环境、地域文化必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利用中与周边各类资源整体联动,不仅可以凸显文物建筑的价值,同时也能够带动周边区域振兴,形成集聚效应。比如浙江松阳三庙的活化利用,以“街区化”视角,对周边多个历史时期的各类历史元素、古树、老旧建筑、街头空间、生活习俗等整体研究,分级谋划多样化的业态,并通过“泥鳅钻豆腐”的方式在片区中植入现代开放式廊道系统,重构了一个与传统呼应的公共空间体系,串联所有保留的遗存以及梳理出来的公共空间,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泉州府文庙积极探索文庙建筑群保护利用方式,突出儒家文化遗产的展示、阐释、体验,以国学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为载体,广泛开展祭孔、教育和节庆等各类文化活动,举办泉州教育史话展、刺桐风物泉州市情展等专题展览,凸显了其历史文化积淀在当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