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影视动漫>

影视动漫

摄制组讲述《走过世纪》幕后故事

2022-11-29    来源:天津日报    编辑:赵辉

近日,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指导,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出品的六集系列纪录片《走过世纪》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这是国内纪录片首次将镜头对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外籍”党员:郑律成、马海德、傅莱、汉斯·米勒、爱泼斯坦、中西功,他们所创造的奇迹,汇成为红色中国胜利推波助澜的力量。该片入选国家广电总局首批“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名单,国家广电总局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名单,并获得国家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

《走过世纪》摄制团队历经16个月的调研、走访、拍摄、制作,行迹遍及全国十余个省市,“抢救式”采访嘉宾数十位。寻访、回忆、讲述,一幅幅感人至深的世纪画卷徐徐展开,带您走进深藏于历史深处的珍贵记忆。

■ 他们选择的,是开拓者向前的勇气

“向前,向前,向前!”亦如这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郑律成一生向着太阳的方向前进。他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加入中国籍,一生留下360多部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作曲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

唐荣枚之子、音乐史学家向延生说:“郑律成同志最早创作的《延安颂》,周恩来同志评价得非常高,说当时好多革命青年都是听了《延安颂》的召唤到延安来的。”如今,在延安,宝塔山上流淌出来的是《延安颂》,公园里的百姓口中唱的是《延安颂》,饭店里的老板能脱口而出郑律成的名字。远在韩国光州郑律成的故乡,还有一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只要按动了按钮,《延安颂》旋律就响彻街头……

《走过世纪》总导演宋林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道:郑律成之女郑小提曾说,父亲只是跟她说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却从来没有向她提过自己的成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曲谱的发现也十分偶然,有一次家里地下室发大水了,曲谱才从地下室里翻出来,那曲谱都泡褶了。宋林轩说:“他们是十分朴素的人,像郑律成,他并没有把自己做过的成绩特意珍藏起来,也很少向自己子女讲述自己的过往。子女对这些遗物整理的时候,也是对父母了解的过程。”

“我父亲就是一个医生:红军的医生,八路军的医生,麻风病的医生。”这是马海德的儿子周幼马回忆父亲时,最朴素的描述。

1933年,23岁的马海德刚从瑞士日内瓦大学攻读了医学博士,便踏上前往中国的旅程。在宋庆龄的推荐下,他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成为最早进入红色中国的外国人。马海德不仅是第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西方人,还是第一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他为消除麻风病奔走近30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上海九江路的一幢小楼里的一家诊所,这里是年轻时马海德接触中国的第一个窗口。透过十里洋场的繁华,马海德看到的是旧中国的灾难深重。马海德之子周幼马说:“这时候他看到了穷人,看到了中国人这么苦难,这么穷困。他说,我可能一天可以给二三十个病人看病,但对于中国这个社会、中国穷人,根本没有多大的帮助,他说改变的应该是这个社会,这个国家。”

周幼马讲道,“父亲对我说,他到延安后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改变这个社会,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人,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做到。而且毛泽东说,按长征(三军会师之前)过来的人,没有预备期,什么时候申请入党,什么时候就是正式党员,我父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申请加入了中国国籍,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了申请。马海德也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1950年四十岁的马海德被任命为新中国卫生部顾问,当卫生部通知马海德前去领取专为外国专家发放的工资补贴时,却遭到了他的拒绝,他不高兴地说:“我是中国人,我不是外国专家。”马海德协助组建了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致力于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与研究。

周幼马说:“在1936年,毛泽东不舒服了,发烧了,我爸去摸一摸看烧不烧。我父亲去世前,给麻风病人把鞋穿上,一辈子。普普通通的一个医生,按共产党的要求,他做到了一生为人民服务,他自己很满意他的一生。”

■ 他们留下的,是充满情感的故事

奥地利裔傅莱在窑洞里研制出中国抗日战场上的第一批粗制青霉素。这个救命灵药挽救了大批战士的生命,在当时药品全面被日军封锁的情况下,无疑是一个创举。傅莱晚年留下遗嘱,将遗体献给医疗科研使用,将骨灰撒在河北省唐县他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长伴他所怀念的战友以及他所热爱的人民。

傅莱革命生涯的起点在天津,片中首次呈现了傅莱故居。五大道景区历史文化顾问金彭育讲道:“我们找傅莱故居时主要通过照片,经过反复甄别才得以确定,这个洋楼跟原来几乎完全一样。傅莱住登百敦道,登百敦道就是现在的云南路。”

傅莱夫人江国珍讲道:“傅莱的脚太大了,发的鞋他穿不上,很受苦。老百姓给他做了很合适的鞋,他觉得真舒服,真好。你说老百姓对他多爱护。”

傅莱儿子理查德·傅莱说:“父亲在晚年时,只要他一提到晋察冀,就很兴奋。眼里总透着一种少见的眼神。他还说,在晋察冀工作的三年,是他一生中最艰难、最危险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他最有激情、最幸福和最为怀念的时期。”

宋林轩向记者讲起了令她十分触动的这一幕,摄制组在河北唐县寻访时,在一户老院子里,一位老太太回忆起那段日子时说:“那时候部队的医生常常在这个院子里开会。傅莱因为个子高,就只能斜着睡在土炕上。”老人说:“我们院子里有棵柿子树,这个柿子树是傅莱他们那年代就有的,现在结了新的柿子给你们拿走,尝一尝。”

尽管他们不在了,但他们留下来的,却是充满情感的故事。

1951年汉斯·米勒加入中国籍,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封布满了折痕数十载不曾离身的入中国籍证明,见证了他对中国深沉的爱。他的爱人中村京子说:“米勒入中国籍的证明,怎么会这么碰巧,正好这个是跟米大夫的生日同一天。这个是米大夫的宝贝,折过去,折过来,折了这么多,不管去哪它就跟着他,一直在身上。”因为一直装在身上多年,米勒的入籍证明早已磨成了小块。

医学博士汉斯·米勒,前往延安加入八路军队伍并开展战地医疗救助,和来自日本的护士中村京子女士相识,结为伉俪。两位“洋八路”在中国抗日和解放战场上救死扶伤,并肩战斗。中村京子说:“一个是德国,一个是日本,他说就是两个法西斯国家的人,在共产党军队里头结婚,没有过的事。”

汉斯·米勒以忘我的工作精神和精湛的医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带领医疗团队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批乙肝疫苗。这位“来自德国的白求恩”,始终为能够给中国人民尽一份力量而感到幸福和欣慰。

汉斯·米勒1994年临终之际,特意嘱咐自己的妻子,一定要把他的信仰传下去,不要离开中国:“米大夫告诉我中国共产党教育了你,他说我也是一样,我们两个就是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我说我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村京子守着米勒的嘱托,守在了北京的一处院子,不曾离开,她说:“留在中国,看到中国的发展变化,这是我的幸福。”

■ 他们追寻心中红星,走过世纪

“在我生命的夕阳余晖里,有人也许会问:‘你对自己选择的生活道路是否后悔?’”回望自己七十多载的新闻生涯,细数对中国八十六年的见证,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坚定地写道,“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中,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在《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出版后的第二年,这份对中国深切的爱和无悔的奉献,化作他此生的墓志铭。

国际著名记者、作家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两岁来到中国,以赤子之心见证中国沧桑巨变,将一生奉献给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外宣事业。他用一篇篇鲜活的新闻报道,坚定地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发声,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他曾说:“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日本传奇“红色特工”中西功的经历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在《走过世纪》中呈现。他提供的情报从根本上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为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取得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他在狱中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史》,成为第一部研究中共党史和红军长征的日文著作。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形势下,中西功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打入日本高层的他发给中共中央的情报、密电数百份,为中国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直游走在生死的边缘,直至被日本特高课逮捕。

晚年的中西功虽然没能再回到中国,但他始终心系中国,写下了《中国革命与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的暴风雨中》等一系列著作。中西功在去世前,一直整理撰写《我与中国革命》,这却成了他的绝笔。“我真想去看看,看看那些街道,那些胜利的人们,他们有了自己的人民共和国。”遗憾的是,自1942年离开中国直至去世,他再也没有回到中国。

“中西功的资料太少了。”宋林轩表示。为了呈现更充实的内容,摄制组几经周折找到了中西功的在东京的墓地。宋林轩说:“我们最早知道他在日本确实有一块墓地,但是在哪儿没有人说过。我们找了很多处,向许多专家打听,最后终于找到了。”

在一年多的时间中,摄制组足迹遍及北京、河北、广东、江西、陕西等十余个省市,还有韩国、奥地利、日本的海外拍摄团队。宋林轩表示:“受访的老年人大多是90多岁高龄,他们与平常采访的嘉宾状态不同,他们情绪不能太激动,说一个小时的话是很辛苦的一件事。为了不让受访者太累,我们往往会去拜访两三次分着采。”

“了解他们的故事是最浅层次的,最重要的是能够找到那些宝贵的讲述嘉宾。”宋林轩说,为了找到讲述嘉宾,摄制组去过许多偏远的山村,不放过一个线索,只为找到那个年代的见证者,那些隐默在村落里的老人。当找到这些嘉宾时,他们如获至宝,“找到亲历那个时代的人,亲眼见过他们的人,跟他们说过话的人,而此前不曾有对这些老人的采访。受疫情影响,有的家人表示愿意受访,但不得拖延一下,等再联系,老人没了,我们特别痛心。”

摄制组与时间赛跑,做着“抢救性”的拍摄。宋林轩说:“当我联系到与郑律成共同创作军歌的词作者公木的夫人95岁的吴翔老师时,她对我说,‘你们快来吧!也许明年我就不在了。’那时候老人家很健谈。一年后我们的节目播出,我却得到吴老师刚刚去世的消息。前一段时间,95岁的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也去世了,让人十分心痛。我们很幸运地记录下了他们的讲述。为历史留影,为时代存像,这是我们肩头沉甸甸的使命。”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六集系列纪录片《走过世纪》在天津卫视等频道播出。在节目播出前夕,恰逢习近平总书记给包括《走过世纪》5位主人公在内的16位国际友人亲属复信。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林松添表示,《走过世纪》聚焦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国际友人这一特殊群体,客观、生动地为观众奉献了一部聚焦“外籍党员”富有时代精神、见证中国革命史、题材感人、制作精良的大型纪录片,既是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举措,又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给国际友人亲属的复信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友人的深切缅怀和始终铭记,对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讲好国际友人故事,弘扬国际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潘敬国表示,《走过世纪》用光影艺术定格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外籍”中国共产党党员,奉献了一部以党史为鉴、资政育人的优秀红色纪录片。这群可敬可爱的人,一生追寻着心中那颗闪闪的红星,走过了一个世纪,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没有辜负他们,他们也没有辜负历史,盛世中国已经用事实证明了,当初他们的选择是多么正确。他们的故事真实地展示了信仰的力量,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责任担当。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孙振虎表示,这部反映历史的作品是历史的记录者和挖掘者,甚至是历史的抢救者。作品以一种诗一般的节奏和韵律,对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创作进行了艺术化的表达,更具有了电视散文或电视诗一般艺术风骨,令人耳目一新。在历史陈述的创新上,很多历史见证者已经无法采访,节目组通过原景重现,配音的方式模仿了不同被访者的语气和个性,从而让历史的陈述更接近一种话剧般的“历史演绎”。

宋林轩说:“我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好像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采访和对话。正如走过世纪的六位主人公,他们崇高的精神就像一片沃土,深深滋养着我们,我们将这一切用镜头和心灵记录下来,讲给更多的人听,从而让我们的生命也变得愈加有意义。生命的长度有限,但生命的宽度和厚度正是因为与他们的相遇而无限延展。”

据悉,《走过世纪》即将在凤凰卫视金牌栏目《凤凰大视野》中面向全球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