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山东>

新闻聚焦

“晨钟”回响,声越百年

2022-10-09    来源:大众日报 卢昱    编辑:赵辉

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后续普查工作中,山东博物馆归总了失传已久的王尽美主编的《晨钟报》原版报纸及相关文物。这几份珍贵的红色文物分别为《晨钟报》报头印模、《晨钟报》正刊报纸一份、《晨钟》副刊三份。

透过这组实物群证,可以管窥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迎战艰苦时局的智慧与风骨,沿着知识生长的脉络回到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在先锋身上汲取奋进力量。

替人民说话的报出来了

因新闻纸材质所限,这几份四开四版的《晨钟报》保存现状堪忧,纸张几乎脆化断裂,目前已被山东博物馆列为特急专项予以修复保护。

这几张报纸最显眼处是报头位置的“晨钟报”三个大字,其与山东博物馆所藏《晨钟报》木质报头印模完全对应,同为端正大气的魏碑,字号大小和上下字距也完全一致。

“晨钟”激越,始于1923年8月2日。当天,600份《晨钟报》创刊号被投递到读者手中。当晚,山东最早的一批共产党人王尽美、王翔千与该报同仁,在济南经二纬四路7号楼三楼聚餐相庆。

报纸是思想斗争的尖锐武器。晚清民国时,济南共出版过七十余种报纸,无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背景。早在1921年5月,成立不久的中共山东早期党组织建立了济南劳动周刊社,在《大东日报》的副刊上出版《济南劳动周刊》。王尽美作为主要成员之一,为唤醒苦难中的民众积极奔走。

1922年7月9日,为适应斗争发展需要,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复刊因经济不支而停刊的《济南劳动周刊》,并易名《山东劳动周刊》。遗憾的是,该刊于1923年停刊。在出版的一年多时间里,它用通俗的语言,大量报道各地工人组织起来与资本家斗争的消息,深入浅出地宣传团结起来、组织工会开展斗争的重要性,使得更多的有识之士觉悟、投身革命中。

革命的种子时刻酝酿着向上的力量。1923年初,济南电话局泺口领班汝仲文与在五四运动时期认识的好友李容甫,一致认为反抗军阀政府的活动必须进行到底,首先要从宣传方面下手,便有了创办一份报纸的初衷。

在动荡的时局中,办报并不简单,直到1923年暮春,报纸尚未办成。此时,王尽美已从山海关回到济南,继续领导山东的革命活动。汝仲文、李容甫就创办报纸一事向五四运动中认识的王尽美、王翔千等人请教,得到王尽美等人的赞赏和支持。

此后,《晨钟报》的各种筹备工作顺利进行。定名“晨钟”,意在对标由李大钊担任编辑主任、于1916年8月15日在北平创刊的《晨钟报》,赓续其办报理念——唤醒民众,鼓舞斗争。据汝仲文回忆,创刊词有一句话令他记忆犹新:“济南替人民说话的报出来了。”报社同仁分工明确,李容甫任社长,汝仲文负责营业、筹款,王翔千任编辑,方子英负责排字,日发行量600份。

两个月后,由于报社工作困难重重,李容甫主动让贤,由汝仲文任社长。汝仲文首先解决了印刷问题。由于经费得不到及时保障,印刷所不愿为他们印制。汝仲文曾先后联系商务部下属印刷厂、山东日报印刷所,但都仅维持一段时间,最后他托关系在印刷局找了一台机器,才彻底解决印刷问题,之后报纸发行走上正轨。目前发现的《晨钟报》报头下,即标识“济南同兴印刷所代印”字样。

尽管从呱呱落地就困难重重,可《晨钟报》表现了非凡的韧劲,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该报大量报道工人和各界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情况,积极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不久,报纸开设星期日副刊《钟声》,王尽美写的许多社论和重要文章皆在此平台发表。《钟声》果如其名,响彻齐鲁大地,唤醒了许许多多青年工人、学生、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促进了他们思想的觉悟,使更多的人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3年1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代表、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王振翼来济南指导,在向团中央的汇报中,他如实汇报了济南党、团员的努力以及山东良好的革命形势,并特别提到了《晨钟报》。他写道:“学生分子现在无论做任何事都与我们商议,这是由于我们同志努力宣传做事的结果,尤以我们同志主编的《晨钟》效果为著。”

满是广告的头版和封底

现存的《晨钟报》正刊发行日期为民国十三年(1924年)九月十三日(星期六),恰逢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总第365号。报社社址标注为济南商埠普利门外钟声里路西,此时报社已搬了三次家,从最初的经二纬四路路西,迁到林祥门外,再迁到普利门外,其报头旁标注“中华邮政特准挂号立券之邮件”“电话877号”“济南同兴印刷所代印”字样。

因当时的报纸繁体竖排,阅读模式是从右往左翻,从报纸刊文中可明显看出,《晨钟报》同仁为规避反动军阀当局的审查,刻意在显眼的头版、四版(封底)刊载各类广告启事,将当时军阀混战的电报、社会新闻和新诗小说等排于二版、三版,并没有明显的进步思想标题和工人群众斗争等文字内容。

《晨钟报》头版报头下醒目位置分别刊登发行和广告的价目,这是当时报纸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经费来源,其上标价“本埠送阅每月大洋三角,零售每份铜元六十文,半年大洋一元六角,全年大洋三元;外埠每月(外加邮费)大洋一角五分,邮票代价不折不扣”等,说明当时的《晨钟报》已经走出济南;广告版块则这样标着:“普通广告按五号字,以五十字起码,每日每字大洋五厘,十天八扣,二十天七扣,一月六扣,常年另议,鸣冤泄愤,须具切实铺保,价值亦须加倍”,当时报纸行业竞争激烈,发布广告亦有折扣。

通览《晨钟报》头版,刊登着济南本地各类广告,如山东工商银行、翰墨缘商店、泰记钟表行的广告,以及介绍良医、吉房出典和《代派<民国日报>启事》等;四版刊登诸如华欧大药房“七神丸”、华林药房“坤顺丸”医药广告,还有纺织布匹销售、公记号顶呱呱中秋月饼礼品销售、济南万国储蓄会启和台鉴等。

丰富多样的广告内容和宣传文字把报纸伪装为一份通俗的生活小报,正反面中缝也多刊登生活类诸如戏院剧目预告、本埠粮食价格、火车开行时刻、插画猜票猜文奖票等,从侧面亦可管窥济南市井之繁荣。

报纸正面唯见进步思想的内容在一版右下方,一处不起眼的《代派<民国日报>启事》,其中假借报社代售促销理由称赞该报“拥护共和、发扬民治,要唤起国民奋斗的精神。现在大加扩充,除每日原有四大张外,并有政治、教育、科学、平民、妇女、文艺、艺术、评论之评论,国学等各种周报,每日附送两种以上,实为现在中国材料最丰富的最有价值的报纸”。

报纸还刊发诸多读者喜闻乐见的内容。其中,位于芙蓉街北首路西的翰墨缘商店,其广告语写道:“看报须看晨钟报,购物须到翰墨缘。货既好、样又全,价廉真省钱。”值得注意的是,因中秋来临,一、四两版中缝列满了当晚各戏园的演出剧目。比如位于五里沟的庆商茶园演出剧目有《长坂坡》等,压台的剧目是孟小冬出演的《四郎探母》。当时著名武生白玉昆在上海商议组班北上,孟小冬加盟白玉昆戏班,途中在济南演出数月,并被召到张宗昌官邸演堂会戏多日。

最令人意外的,是一组同业竞争的广告,其背后的出资人皆为监狱。在一版第二行最左侧是落款为山东第一监狱售品处的广告,如是写道:“本监自开办工厂以来,历有年余,所成之品,精益求精,物坚价减,格外克己,各界惠顾,颇行踊跃。近来,本监工厂愈加扩充旧有者,整顿益善,新添者式样推陈,凡籐竹、番草器具、嵌银丝各种手杖、屏框、铅石印刷、缝纫、洗涤发网等料,无美不备,制造与众不同。对于(注:此处缺两字)可称物美价廉。谓予不信,请试购一次或到敝处参观方知言之不谬也。地址济南普利门外。”

而在四版左上角,则是落款为山东第一分监第三科售品股的广告,这样吹嘘:“本分监自扩充作业以来,日见发达,所制各色布匹、各色毛巾、各种木器以及线竹簾、印刷、缝纫等品,无不精益求精,定价低廉,早为各界洞见。兹为所推广作业起见,现添设籐竹一科,专制西式籐竹器具,式样推陈出新,价值又格外克己。倘承定制,尤能定期不误,恐未周知,特此谨白。地址济南后营房。”

乱世多乱象。由此可见,在当时无官不贪、无吏不污的大背景下,监狱管理人员地位不高,薪金稀少,想要“捞点油水”须把眼光放在劳改的犯人身上,想方设法“丰富”其劳动改造项目,压榨更多剩余价值,并借广告招揽生意。

暗含反帝、支持北伐立场

仔细阅览1924年9月13日的《晨钟报》,其二版、三版因折叠在内里,故刊载较敏感的军阀内战新闻。

二版以几乎一整版的版面刊登“时事要闻”,并在第一行敬告读者:“今因关于江浙战事的要稿过多,《钟声》暂停。”同时还发布启事:“为提高青年思想,并供给青年学友不乏兴趣文艺,而率青年向光明路上走,故特组织此莘莘青年周刊,拟于9月14日出版,如蒙赐稿或函订,不胜欢迎之至。通讯处普利门外重阳街3号。”这背后是共青团在积极组织革命宣传活动。

此份《晨钟报》出版时,正值江浙战事和第二次直奉战争混战激烈,力证了大革命期间孙中山北伐联合奉皖抗直和驻鲁陆军卷入江浙、直奉战争的史实。二版还摘录广州方面电报:“孙文日内即将起程赴韶关设立北伐司令部已有湘赣军二千听其调遣。”

二版文章在刊载直奉战争时,多选取来自上海方面关于奉皖沪方面战况取胜的电讯,内容多是浙方攻击猛烈、孙中山北上抗击直系;而苏军(直系)方面则报道飞机装备劣势、支援不力和处于守势的颓状等,北京直系方面也只刊出两条,报道浙军死守、苏军失利以及着急调派陆军上将陆锦的讯息。

此外,二版还刊发《双方战况之详纪》一文,其中称“吴淞口外联军方面之海筹、永绩两舰,系与美日两国军舰并列”“在吴淞炮台之傍,距此十二英里,有闽舰海容等数艘,另有运送船一艘,闻载有陆军,至连日谣传闽军舰将攻击吴淞口炮台。实系推测之言。福建舰队虽停泊吴淞口外,然各国军舰监之极严,决不能使其有动作。如果闽军舰有攻击举动,上海独立舰队亦必以全力还击。”意在反映在美日军舰严密监视掌控之下,江浙联军舰队和福建闽军舰队针对吴淞口炮台的胶着对峙状态,暗含报纸反帝和支持北伐的立场。

二版右下角位置更是刊发重磅新闻——《鲁省恐将加入战争漩涡了!》,刊明江浙战争期间倾向直系的驻鲁中央陆军被抽调助苏攻浙、卷入军阀内战,分列“第一旅奉派南下、总统代表过济南、督理署索车运兵、洛吴电令保送军官”副标题,并在正文中一一解释开来。

报纸的三版则设置了一些零碎版块,介绍较惹眼的国内和济南本埠新闻,如加封陆军上将、中将的“大总统令”,以及(商会会长)“张子衡殴人后各方对待方法”,并辅以“课吏馆月考”“齐大学校开学”“山东私立职业学校续招新生”“普利门火警”等不甚敏感的教育、社会新闻杂叙其中。

二、三版中,虽无敏感内容,却将时局动乱和政治腐败隐于字里行间以告世人,揭露时弊。如二版“警察厅请领手枪”一文中写明成立配枪警察队是为维稳,称“时局不靖,匪徒乘机窃发”;三版中小说《惊中回忆》借主人翁的口吻描述江浙战乱造成的人人避祸、街道空巷冷清的场面,其中描写府东街店面伙计“拿着报纸,(脸)带着恐慌的色彩,不晓得在谈些什么,唔!是了,一定是江浙问题!”末尾还刻意写一句店面伙计嘱咐的话“回去路上要小心,外边军队拉人呢!”进一步向读者展现当时江浙军阀穷兵黩武、社会动荡的乱象;另有蒋光赤所写新体诗《伤痛》,主要描述庚子年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民众带来的痛苦,带有强烈的反帝宣传意图。

二版的战乱纷争中,还夹杂着一丝安宁,即《孔教会开会预闻》一文。当时,孔教会每年于孔子诞辰在曲阜县开全国大会、举行大祭。文中载:“日前北京孔教会,已发出通启、分致各省孔教支分会以便预备、其通启略云。本年大成节仍在曲阜开第十三届全国大会,旧历八月二十四日开会、二十七日致祭、二十九日闭会,所有孔教各项问题,皆待会议解决、务希多约同志、踊跃赴会、以昌国教。”这可看出当时已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年轻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有着兼容并包的态度,毕竟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的民主、科学不能穷尽文化的全幅内容。

副刊是报纸的品位、宗旨所在

在1925年6月7日的《晨钟·星期副刊》第四版第一排稿件中,可以发现上一期游戏、谜语、插画的答案被揭晓,获奖者除了来自济南本地西关、南关外,还有吴淞同济大学、泰安西关盐店、城阳高等小学等处,可见《晨钟报》之辐射能力日益增强。

在今青州博物馆中,有一件珍贵的日记簿——赵文秀日记。这本日记自“癸亥年(1923年)5月11日”起,于“12月30日”结束。这本日记讲述了进步青年赵文秀的学校、家庭生活,以及他的早期革命活动,是他由知识分子成长为坚定共产主义战士的真实记录。

当时,中共地下党组织派遣王翔千到地处益都(今青州市)的省立十中任教。王翔千引导赵文秀等青年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其中便有《晨钟报》。赵文秀阅读这些书刊后,思想上有了很大进步。在此基础上,王翔千又介绍他加入团体——山东平民学会青州分会。

平民学会成立后,赵文秀积极与外地联系,购买进步书刊。他在日记中经常有从邮电局取回书刊、进行分发的情况记录。他几乎每天都会阅读《晨钟报》,特别关注有关时局的报道,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他对军阀的反动本质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报上除去府院又闹意见、最高问题如何发展、粤战详情、川战变化、财政困乏、财长又上辞呈外,别无他事。试问这些轰轰烈烈的事于国家有一点益处没有?是不是越发给我们加上些负担?他是争权力啊,争地盘啊!不是我们的公仆,是虎狼啊!大家呵!!还做梦吗?”

赵文秀最爱阅读《晨钟报》的副刊——《钟声》,其宗旨和办刊理念为“群众、团结、努力、改造”和“奋斗、牺牲、平等、自由”。副刊虽是《晨钟报》的附属,却是报纸的品位、宗旨所在,各个文体都或深或浅地彰显了抨击现实、鼓舞青年、唤醒民智的进步思想。

纵观留存的三份《晨钟》副刊,大概分“寸铁”言论、文艺、科学、新诗、小说、杂感、通信、诗歌、艺术、插画等栏目,添加新式标点,多邀请当时有思想见识的青年、学者投稿,王尽美、王翔千等共产党人写的杂论等多发表其中。

1925年3月22日的星期副刊,目前仅存两版,也是迄今为止所见时间最早的《晨钟》副刊。其中,头版“寸铁”刊登杂论“吴子玉死灰复燃”,其新闻由头是直系倒闭后,直系军阀吴佩孚(字子玉)溃逃四川,与赵恒惕暗谋北伐之事。作者张适斋在文末直抒胸臆:“两次直奉大战导致国贫民困,若再起第三次大战,那中国可就了不得啦!”

紧接着,副刊用半幅版面刊登了张适斋写的小说《一个青年的求学史》,述说主人公求学之路的悲惨遭遇和受到的非人虐待,以文学笔调揭示了官办学校落后僵化的教育模式。而后便紧跟《中国今后的教育》一文,作者以杂论形式措辞严正地指出教育的效果是“启发人的固有的良知,改造人的因袭的经验”,而非继续沿袭封建腐朽和非民主、非人权的等级制度,呼吁“本着人生的真义去生活,读书不外以增进民生的福利为前提”。

对青年成长尤为关爱

现存《晨钟》副刊中,最前卫的设计莫过于对漫画海报的大胆应用。1925年4月19日《晨钟·星期副刊》(第47期)四版用三分之二版刊登了一幅夸张漫画,一位身着长衫、头留短发的烟民,额头中间贴着“纸烟税”三字,嘴里叼着的烟头吐出雾气形成一个“烟”字,并附上“抽烟卷的上捐了!”几个大字,假以“插画猜谜”的方式,讽刺当时各类苛捐杂税给人们带来的压榨和剥削。

而在同年6月7日(第54期)副刊四版同样用三分之二版刊登“力争旅大”的重叠醒目字样,“力争”二字为楷书黑体,下压着空心“旅大”二字,并在右下角标注“想思国土,岂忍果腹”八个大字。当时,东北兴起“收回国权”运动,多地接连发生群众集会,提出“收回旅大租借地”“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口号。《晨钟报》做此显眼版面,遥相呼应,激昂的爱国情绪力透纸背。同期刊有律诗《吊战场诗》:“大帅征(战)胆气豪,腰横三尺指麾刀;风吹弹雨枪林密,血染检阅战骨高;天上杀星无降者,人间怨鬼岂能逃;太平待得陈传贺,复我河山赋泽袍。”

《晨钟报》还将李大钊勉励青年的办报思想延伸,对青年成长尤为关爱。如在1925年4月19日第47期副刊“寸铁”言论栏目刊登《这等败类还存在世间怎么?》一文,呼吁现代青年应有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文章以愤然笔触直指1925年的国内局势“内受军阀蹂躏剥削,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疾言痛斥某些浑浑噩噩、不问政治的青年为“败类”。

同期副刊张适斋发表署名文章《青年中竟有此等败类》,以犀利之笔严厉批判了在山东筹备追悼孙中山逝世大会之际,某些青年学生只想着去看女师学生的庸俗妄谈。张适斋痛切疾言“勇于救国”应是学界青年学生的责任,农工学商军政各界中当尤以学界为要。

针对当时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念书即入仕途谋吏逐名”的思想偏向,报纸副刊也多刊登当时盛行的实用主义思潮加以评论。1925年6月7日第54期副刊“夜半钟声”栏目刊发了解振野所作杂论《今后青年生活方针极宜改变》,提出国家办教育设学校的本旨在“养成完全的国民、提高国民的思想”,学生之求学原是“预备做高尚的士农工商”。

然而,当时很多学生存在重“士”(仕)而轻“农工商”的思想。作者引用当时杜威“学习因乎需要”的实用主义理论,指出当前社会农工商各个行业正缺人才,应根据社会需要选择自己的前途:“在学校念完了书,再到社会做士农工商各种事业,为农工商的,全是些有知识的,然后总能有进步、改良、维新的机会。”

在文末,解振野呼吁青年不应在国家危亡中迷失于官途、堕于谋吏无门,以致最后只能做闲散游民,鼓励青年拓宽视野、扩宽前途,“择自己性情所近的、能力所及的用心去做,或可得人生乐趣谋适宜的生活”。

1925年8月15日,《晨钟报》在发行两年之后被山东反动军阀镇压终刊。4天后,王尽美因重病不治在青岛逝世,年仅27岁。在病危时,他趁神志还清醒,立下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并过目,按了手印。

晨钟声回荡在历史的天空,不曾停歇。十多年后,王尽美的儿子王乃征被人动员参加一个组织,他不知怎样应付,便找到王尽美的老师、《晨钟报》同仁王翔千。王翔千斩钉截铁地说:“你什么组织也不要参加,还是去参加你老子那个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