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广告传媒>

广告传媒

艺术之花盛开在人民心中

2022-09-08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谢佳晔

本报评论员

三十余载乘风破浪,三十余载秉持初心。自1987年创办以来,中国艺术节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办节宗旨,始终致力于增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盛大举办,它承载着万众的期待,回应着时代的呼唤,抒写着无限的精彩。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在这个金秋结出累累硕果,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用实际行动彰显着“人民的节日”这个主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要求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离开了人民,文艺作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失去了创作的价值和意义。中国艺术节作为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责无旁贷地承担着聚焦文艺精品创作、展示艺术发展成果的重要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的盛会”是对近年来优秀舞台、美术作品的集中展示,而“人民的节日”则意味着这些剧目、展览等文艺作品在飨宴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要接受人民群众的集中检阅,作品的思想高度、艺术水准、反响口碑更是要接受人民群众的鉴赏和评判。

我们欣慰地看到,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在剧目展演和展览展示等环节,不遗余力地践行着“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持续坚守,作品呈现较为清晰完整地反映了当下文艺工作面临的任务与现状,不约而同地观照人民生活,及时而深切地回应时代呼声。我们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没有看到居高临下的傲慢,没有看到脱离现实生活、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和创作逻辑,而是看到了文艺创作者致力于反映人民群众真实生活风貌的探索和努力,看到了人民在时代召唤下的奋斗风采、在锦绣盛世中的多彩生活。各个精品无一不是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用各具特色的方式打造群众喜爱的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丰满的故事、缤纷的画卷,由此让人感知到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努力提供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艺产品,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满满诚意。

除了艺术创作上观照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心声之外,“人民的节日”必然少不了人民参与。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开闭幕式、艺术评奖、特邀剧目展演等主体活动已足够引人注目、令人心驰神往,为惠及更多群众,艺术节在京津冀三地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惠民活动和特色文旅活动,大大增强了艺术节的公益性、普惠性,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身参与,让艺术节的福祉到达更多群众。

作为中国艺术节的重头戏,文华奖的评选不啻为文艺创作的重要风向标。今年的文华奖评奖把“讴歌人民”“抒写人民”作为重要评价标准。事实上,文华奖的评选早已跳脱出剧团、评委及部分观众的范围和圈层,评奖过程不仅是不同题材、不同剧种的剧目在此群雄逐鹿,一展风采,其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展现新时代新气象新成就”这些重要评价标准,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回应时代之变,在创作上不断推陈出新,打磨出更多反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壮志凌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文艺精品。

另一方面,文华奖评选的激烈角逐,恰恰折射出人民群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正是在适应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审美趣味的创作过程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剧目跃然于舞台,一批批优秀的编导、演员、舞美等创作人才脱颖而出,这些,都足以证明“人民的节日”对艺术创作的巨大激励和鼓舞。

本届艺术节,群星奖充分调动基层群众文艺创作和演出的积极性,继续为广大人民群众搭建展示艺术才华、实现艺术理想的广阔平台,推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真正做到了源于人民、“群”星璀璨。

如果有“永不落幕”的艺术盛会,那绝不仅仅是科技之光衍生的艺术成果的在线传播,更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导向引领下,把握时代脉动、反映人民心声的孜孜探索,是在新时代创新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参与形式、艺术传播形式的不懈追求,它是中国艺术节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道路上的责任担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绽放在高峰的艺术之花,一定也必将盛开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