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哈尔滨>新闻聚焦>

新闻聚焦

传历史记忆展黑土风采 豇豆红釉暗团龙纹太白尊

2022-01-06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晓艳    编辑:黄丽

image.png

清朝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生产力提高。日益庞大的国内外瓷器消费市场、三代帝王对瓷器的喜爱和重视、督陶官郎廷极和唐英等对御窑厂的苦心经营,种种原因促进了瓷器生产进一步提升。瓷器在生产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高峰,进入了黄金时代。

红釉,有高温红釉和低温红釉两种。高温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高温铜红釉,最早偶然出现于唐代的长沙窑,宋代钧窑初步掌握烧制技艺,元代成功地烧制出通体浑然一色的铜红釉器物,明代永乐、宣德时烧制出著名的“宝石红”釉。高温铜红釉在明宣德以后开始衰落,清代康熙时,在传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烧制出郎窑红釉、豇豆红釉和霁红釉,高温铜红釉才再度兴盛。

豇豆红釉暗团龙纹太白尊,清康熙年制,口径3.5厘米、足径12.5厘米、高8.7厘米。造型为微侈小口,外翻圆唇,口沿灯草边,短颈,溜肩,半球形圆腹,浅圈足。器内施白釉,外壁施豇豆红釉,腹部划刻等距离三团花螭龙暗纹。浅圈底足旋削得窄小整齐而光滑,外底白釉,三行六字青花楷书款“大清康熙年制”。

太白尊是清康熙时期官窑典型器物,是一种文房用具,用途为贮存研墨用的水。这种尊名曰“太白尊”,是因为摹仿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的酒坛而得名,也称“太白坛”;又因形似圈鸡用的罩,还有“鸡罩尊”之称。

豇豆红釉,因色彩酷似熟透的豇豆皮而得名,康熙年间仿明宣德所烧制的一种高温铜红釉。豇豆红器,一般为器内白釉,器外壁为铜红釉,铜红釉是分几次吹釉,由于吹釉的层次不同,在高温烧成后,釉中必出现水渍般的现象。因受高温影响,豇豆红釉色千变万化,烧成难度很大,制作时间也短,成功率极低,只能由官窑少量生产,专供皇室使用,一般只限于水盂、印盒、笔洗等文房用具,基本无大件器物。

(黑龙江省博物馆王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