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媒体聚焦

创新性共享非遗守住地域文化之根

2021-06-17    来源:辽宁日报 杨 竞    编辑:赵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实施。10年来,我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了“非遗+记录” “非遗+校园”“非遗+剧场” “非遗+芭蕾” “非遗+文物”等守护传承方式, 以此赓续地域文化基因,守住地域文化之根。

6月12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日,由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共同承办的 “珍瓷剪影——传统手艺的时空对话”创意展在辽博举行。这是继“宫中邂逅——当青花遇见剪纸”展之后,又一次瓷器艺术与剪纸艺术相融合的展览,这种形式的创意展在全国也不多见。这种“非遗+文物”的创意展览形式正是我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之一。

古代匠人与当代传承人

跨时空对话

以剪纸艺术诠释瓷器之美,古代匠人与当代艺人跨时空对话,文物珍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

此次推出的“珍瓷剪影——传统手艺的时空对话”创意展,以“非遗+文物”形式,突出展现明清瓷器文物珍品与剪纸技艺的融合。韩月琴、赵志国、初春枝、刘桂芝、杨智宏等十多名优秀的非遗剪纸传承人,运用纯熟的剪纸技艺对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物总店的30件具有代表性明清瓷器的图案与纹样进行艺术化再创作,让立体的瓷器文物展陈于平面剪纸作品之中,从而以更多元、更直观、更接地气的方式诠释明清瓷器的历史内涵,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丽多姿与厚重隽永。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说,此次在辽博举办的“珍瓷剪影——传统手艺的时空对话”创意展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些传承人以剪纸艺术诠释瓷器之美,使瓷器文化得到进一步延伸,非遗传承人将自己的作品无偿地捐给辽博,这是一种情怀,也丰富充实了辽博馆藏体系,我们收藏有文物珍品,也收藏有与文物珍品相对应的剪纸作品,为以后对文物和非遗剪纸艺术研究打下了基础。

如何以当代艺术形式延伸瓷器文化内涵?展览上,不仅有剪纸传承人的现场展示与介绍,而且还邀请非遗传承人杨智宏作以“镂金作胜承古韵,妙剪生花影青瓷”为主题的讲座;同时,还邀请部分剪纸项目传承人、一线保护工作者和有关专家召开辽宁剪纸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为剪纸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路径和方法。

在辽宁剪纸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上,剪纸传承人针对此次创意展谈了创作上的体会。庄河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韩月琴说,剪纸传承人要在坚守技艺的同时,勇于创新。刘桂芝、徐丽鸣、杨智宏、陈莉、孙学明、张宝春、方红等纷纷表示,每次参加活动都有不一样的收获,此次展览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大提升了辽宁剪纸技艺的水平。

初春枝是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见证者,最初她的剪纸很单一,除了花花草草,就是小动物,而通过多次参加非遗展示活动,她的剪纸题材变得丰富多彩,技艺也提高很多,特别是此次参加“珍瓷剪影——传统手艺的时空对话”创意展,她对剪纸题材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通过对瓷器文物的内涵进行反复挖掘,她为文物赋予新的内涵与诠释。瓷器和谐饱满的纹样对剪纸构图有着启发性的帮助。她的13幅剪纸作品此次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并被收藏。

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宋晓冬说,此次“珍瓷剪影——传统手艺的时空对话”创意展,是在剪纸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中,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探索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融合的可能,发掘传统手艺融入当代生活的审美连接点。为文物“活”起来注入了新动能。10年来,我们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了“非遗+记录”“非遗+校园”“非遗+剧场”“非遗+芭蕾”“非遗+志愿服务”等守护传承方式, 以此赓续地域文化基因,守住地域文化之魂。

“非遗+”模式实现了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辽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非遗+”模式,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非遗+记录”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记录是非遗保护的必要环节,没有记录,就没有历史,就没有绵延赓续的文化记忆。

2009年前后,全省14个市历时两年多进行了拉网式普查,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助验收并于2009年12月举办了辽宁省非遗保护暨普查工作成果展。相继举行了“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调研”“辽宁省省级以上剪纸项目调研”“辽宁秧歌项目调研”“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调研”“辽宁皮影戏项目调研”等。目前已累计完成各类调研数十次,形成报告80余万字。

省非遗保护中心于2009年推出专门记录省非遗保护工作的刊物《辽海记忆》,以多角度体现非遗保护工作历程,至今共完成70期累计56万字。自2009年起,同时启动了“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编撰工作,已陆续出版《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概览》《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古渔雁民间故事精选》《辽海绣色》《静影沉光——琥珀雕刻艺术欣赏》《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黄振华民间故事精选》等专著。省非遗保护中心还独立申报、承担、完成课题研究项目,如2011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与开发思路和对策研究》,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书表演艺术人才培养》,2019年省委宣传部的《传统工艺振兴》等国家、省级课题,宏观上把握了目前我省的非遗保护情况,也为推动我省今后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一定的建设性建议。

宋晓冬说,“2012年中国·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暨生产性保护成果展”将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4个省区的100多个项目、近500名传承人、5000余件实物作品汇聚一起展览,吸引了十余万人次观展。成为我省迄今为止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门类最全、技艺最精湛、内容最丰富的一次非遗展示展演活动。

从2009年底,我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2013年活动升级,开始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专业需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非遗+校园”活动。2015年,省政府首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系列活动纳入重点民生工程,以“传承民族文化 筑梦精神家园”为主题,通过专场非遗展演、传统技艺展示、传统剧目展演、图片展览、专题讲座、现场互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陆续在全省铺开。

在过去的12年里,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已涵盖了14个市的100个县(区),200多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近500位传承人先后在全省的城镇、乡村、社区、景区、军营以及大中小学校开展公益性非遗展示展演活动500余场,线上线下累计惠民千万人次。活动历时长、场次多、覆盖面广、参与者众,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增强了社会大众的文化自觉。

让非遗“活起来”“走出去” 真正实现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让非遗“活起来”“走出去”,更好地开展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真正实现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让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如何驻守传统文化阵地,打造“非遗+剧场”品牌?2018年,在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 “文馨苑”小剧场及其附属的展示空间正式公益性对外开放,秉持“小阵地大服务,小平台大传承,小活动大宣传”的宗旨,持续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开放至今,一直保持“月月有演出、周周有活动”的高频次展示展演纪录。

非遗专场展演火爆,小剧场邀约刘兰芳、田连元等名人大家,推出京剧、评剧、评书、二人转等专场展演,“情系灯影”盖州皮影戏儿童专场,“梨园荟萃”京剧专场展演以及“国韵承传”京剧经典折子戏专场,不仅让辽沈观众深切感受到传统戏曲的魅力与精髓,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为传统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注入活力,推动了辽宁戏曲艺术的传承与振兴。

非遗公开课助推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于每周末在“文馨苑”定期开展公益性非遗公开课活动,邀请剪纸、面塑、泥塑、刺绣、木偶戏等门类的近百位非遗传承人授课,已累计推出92堂非遗课。在暑假期间,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推出了非遗暑期夏令营,升级公开课内容,增加互动展演等文化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全方位、多角度地欣赏和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非遗公开课的常态化、多样化开展,培养了广大群众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让更多人能够深入体验非遗的魅力,也为传承非遗技艺搭建了平台,成为传承非遗技艺、传播中华文化的又一个窗口,众多学员通过参与非遗公开课成了非遗的“铁粉儿”。截至2021年5月,“文馨苑”已先后推出主题性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百余场,线上线下惠民600余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非遗+剧场”活动还有2011年举办的 “辽海情韵”——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类项目专场展演。2014年、2015年,“辽海情韵”专场展演搬至抚顺市、朝阳市,受到观众拍手称赞。

如何开展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交流互鉴活动,让文脉得以传承?随着非遗保护的全面加强和提升,辽宁非遗也在更大的平台和舞台上彰显着其独特的地域和民族特色。2012年,省级非遗项目烙画艺术亮相韩国丽水世博会,这是辽宁非遗第一次走出国门展示风采。随后参加2012俄罗斯“中国文化节”——辽宁文化展示日,辽宁传统文化在俄罗斯展现非凡魅力;2014年远赴非洲参加毛里求斯及塞舌尔维多利亚国际嘉年华活动,并荣获观众心中最喜欢的队伍第一名;2015年辽宁非遗项目首次亮相美洲大陆,辽宁非遗展示团赴墨西哥参加民间文化交流活动。2020年赴俄罗斯海参崴,首次与辽宁芭蕾舞团合作,以“非遗+芭蕾”文化组合的形式亮相国际舞台,辽宁传统文化频频在异域舞台上大放异彩,充分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现辽宁魅力。

宋晓冬说,辽宁文化遗产保护的“非遗+”保护模式,还推出“非遗+专业院团” “非遗+志愿服务”等,比如,与辽宁歌舞团合作,推出“非遗+专业院团”的“故乡情·幸福梦”创新演出形式,现代舞台艺术编排、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充分展示了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组织“非遗+企业”的辽宁探访活动,向全国120余位媒体记者展示辽宁非遗魅力;开展“非遗+志愿服务”的“春雨工程”辽宁非遗川南行志愿服务活动,让非遗成为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亮点。而拓展融媒体宣传渠道,线上线下共享非遗,陆续开通微信、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全面带动非遗点击量,大力彰显辽宁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