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媒体聚焦

北京非遗保护传承更上层楼

2021-06-11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赵辉

今年是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10周年,也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颁布实施2周年。这两部法律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奠定了基础,也引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更上层楼。北京市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以“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为主要任务,北京市近年来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深入挖掘非遗蕴含的有益价值,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擦亮了北京文化金名片。

首都非遗保护和传承体系愈加完善

保护工作法制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健全长效机制

伴随两年前《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出台实施,与之相配套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北京市传统工艺振兴实施意见》《关于积极引导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和非遗技艺传承培训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措施也相继实施。

北京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紧紧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以“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为主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深入挖掘非遗蕴含的有益价值,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擦亮北京文化金名片,传承北京历史文脉,推动非遗保护利用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社会善治,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北京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坚持科学保护、提高能力,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着力保护传承实践、传承能力和传承环境。坚持尊重主体地位、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非遗传承实践成为广泛的社会自觉。

具体来说,近年来北京持续推动非遗专项资金建设,加快修订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夯实政府保护非遗主体责任。同时,加强市级非遗联席会议机制建设,统筹全市非遗保护工作。

目前,国家级、市级、区级组成的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也日益健全。截至目前,北京共有12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4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18项荣登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中,在全国名列前茅),公布市级代表性项目27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3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9人。

区级管理办法相继出台

伴随非遗法实施,各区也因地制宜开展工作,提升非遗保护的法制化水平。目前,西城、海淀、通州、延庆、石景山等区已出台各自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非遗保护工作规划。

西城区不仅在区文旅局成立了专职科室——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建立了具有独立编制的事业单位——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全方位搭建非遗展示平台。该区积极完善“以非遗保护中心为带动辐射多个基地及展陈空间”为核心的区域非遗展示平台,主要包括:区非遗传承基地(即依托区非遗保护中心建立的集传习、演出、创作、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传承基地);区非遗传播交流基地(即由区属华方公司建立的“月坛雅集传艺荟”,该基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青少年传习基地)。同时,围绕区级层面的传习展示平台,内联升传承展馆、京彩瓷传承体验馆等21个非遗博物馆、传习所、小微博物馆建设也得以不断完善。此外,正在建设的位于什刹海地区的西城区非遗展示中心建设项目将在未来的西城区非遗展示传习传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东城区非遗保护机构与教育机构合作启动了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组织传承人走进学校也面向中小学教师开展非遗课程培训,将非遗的传习队伍不断壮大。该区建立了区级非遗博物馆,并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馆内的近400组件展品,涉及60余个非遗项目。同时,该区还有2家国家级、5家北京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众多非遗项目参与了2014年APEC峰会、2017“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重要活动的建设和展示。促进传统工艺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以保持非遗技艺的传承性为前提,鼓励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

石景山区自2016年出台《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后,已完成4个年度专项资金共计983.554万元的拨付工作,全区共50个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获得专项资金支持,直接惠及群众达153万人次。

海淀区也已经建立了14个成员单位参加的非遗联席会议制度。

系统化保存珍贵资源

为系统保存记录北京的非遗资源,北京实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对48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了细致的记录工作。目前已形成视频成果500余小时,收集资料11000余份,整理口述文字稿370余万字。同时,北京非遗丛书已编辑出版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30册)。《北京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志》也已完成编撰。

伴随着老一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步入老年,抢救性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工作也是重中之重。目前,北京已征集到代表性传承人的优秀作品321件。

东城区已出版了《北京市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谱系大典》《东城瑰宝——北京市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编》,全面记录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概况。

朝阳区也积极探索,于2021年6月9日发布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测试版),该数据库对本区各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源进行系统、规范存储,初步实现了非遗资源的数字化记录、保存、展示和传播。

融入现代生产生活

非遗传承活力增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厚重的传统文化,更来源于人们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为让这文化之水生生不息,北京的非遗工作始终重视让传承与保护融入当代的生产生活,增加传承活力。

对接市场刺激消费

为拓展非遗市场化保护途径,北京近年来推动“非遗+消费”模式。仅2020年,就组织70余家非遗老字号参加京城非遗惠民消费季活动,为大众构建百年非遗老字号的“云逛街”模式。据统计,消费季期间电商平台销售额近4亿元,线上直播50余场次。同时,尝鲜“非遗+金融”,推出全国首张非遗传承人专属银行卡和首套非遗主题银行卡,目前已办卡20余万张。

此外,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结合百姓周末大舞台等公益性演出和展览展示活动,也已经成为非遗融入人们生活的必选动作。不久,一台将皮影戏艺术和舞台现实真人表演相结合的舞台剧《影戏传奇》即将登上舞台,为非遗魅力的展示提供更新颖的路径。

紧跟时代“活”在当下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蔓延。来自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人们以高度自觉性将自己的传承工作与时下大众普遍关注的健康问题相联系,体现出非遗活在当下的生命力。

面向国内,北京市文旅局与北京日报客户端合作,推出了24期系列短片《抗击疫情北京非遗公开课》,邀请40位国家级、市级和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借助网络将传承人众志成城助力疫情防控的一腔热情化作技艺公开课,美化和温暖人们的生活。

面向海外,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合作,以“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为主题,推出了68期《在线畅游北京·在家乐享非遗》DIY传播活动,通过西语、日语、阿语、普什图语、波斯语等12个语种对外直播报道112条,观看量超过643万次,传递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声音。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共创作非遗抗疫作品1961件,抗疫捐赠折算金额6516万元,为医院、酒店、社区捐赠各类抗疫非遗产品,体现了非遗技艺古法今用的时代价值。

2021年春节,当众多群众响应国家抗击疫情的号召,取消春节离京计划,留在本地过年时,北京市文旅局、各区非遗保护机构再次与北京日报联合,推出了网上非遗伴您过大年活动。该系列活动在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旅游网、学习强国等各频道的总阅读量达293万人次。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非遗以独特文化内涵赋能旅游

伴随着非遗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非遗为旅游发展赋能, 助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逐渐在文旅融合中展示出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丰富内涵。

“非遗+旅游”聚焦中轴线文化

探索非遗与旅游结合的可能性,离不开本地非遗价值的深度挖掘。北京将这种文化发掘与中轴线申遗工作相结合,创作《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丛书。同时启动北京中轴线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全国征集工作,全面系统梳理与追溯各地各民族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轴线近800年波澜壮阔发展变迁中的历史贡献、实践成果与创新智慧,强化具有北京印记的民族文化身份标识,筑牢共同体意识。

立足“一城三带”建设布局,系统梳理相应区域文化资源,加强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非遗资源挖掘,讲好北京文化故事。

“非遗+旅游”线路渐多

为了在传承人群体中拓展“非遗+旅游”思路,北京市文旅局举办了该主题的专项培训,全市各区的非遗工作人员、旅游从业人员通过培训了解到非遗和旅游相结合的可能性。

目前,全市已推出近50条非遗主题游线路。其中,南中轴线文化探访路等线路成为经典,深受欢迎。更有“中国名片——北京城市中轴线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入选了全国首批12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北京市文旅局力荐的北京非遗主题商品多次在全国旅游商品大赛中斩获金奖。在文旅局的支持帮助下,北京非遗传承人及项目还积极参加青海文化旅游节暨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中国旅游日”、“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大运河非遗展等重大活动。

文旅融合体验推出成功案例

经过几年实践,非遗+旅游融合体验已有了越来越多的成功范例。

仅以延庆区为例,为鼓励更多的人传承发展延庆传统手工技艺,该区文旅局指导扶持悦游工坊对延庆区域人文历史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人等文化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和再造,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为核心,打造了位于永宁古城的悦游工坊非遗体验基地。

悦游工坊目前签约非遗传承人及民间手工艺人40位,涵盖了豆塑、毛猴、陶艺、植物画、烙画、草编、钩织、皮雕、丝陵堆绣、剪纸、布老虎、糖人、面人、根雕等二十多门手工艺。实现了优秀非遗成果与广大游客的对接,优秀非遗技艺与社会大众的零距离融合。2020年12月,悦游工坊入选“北京市首批文化旅游体验基地”。

延庆区依托“石光长城”民宿品牌开展传统手工艺进民宿的探索。在石峡石光长城民宿内,游客上手体验到丰富多彩的非遗技艺。

引入现代创意设计

加快推进“互联网+非遗”行动

为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需求,激发老字号新活力,北京正加快推进“互联网+非遗”行动。

联合电商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互动

2020年,北京市文旅局联合京东电商平台举办“京城非遗装点美好生活”——非遗老字号惠民购物节活动,加快探索非遗促消费、展形象、树品牌、传技艺、推新人、献爱心的市场化保护新途径,70余家非遗老字号通过直播带货、快手短视频、新品首发、网络促销等方式讲述品牌故事,线上活动与线下300多家门店形成互动。近一个月时间,各家老字号京东店铺粉丝增长量累计9万余人次,电商平台销售额近4亿元;线上直播50余场次,单场最高在线人数突破40万人次。

开展设计培训提升审美当代感

2016年起,北京市试点实施研培计划,目前已委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8所院校,举办了京津冀戏曲传承人群研修班、京津冀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培训班、北京市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燕京八绝”研修班、长城文化带戏曲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等研修和培训班46个。培训全国各地、各民族传承人群学员1140余人,涉及金石篆刻、玉雕、雕漆技艺、京绣、剪纸、景泰蓝制作技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昆曲、京剧、评剧、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多个非遗项目,举办两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成果联展。

跟随培训的调研显示,当今活跃在一线的非遗传承人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渴望着将自己所熟悉的二次元文化、网络流行文化与非遗保护传承相结合。培训中能够帮助他们提升当代审美的设计辅导类课程普遍受欢迎。这些来自非遗保护一线人员的心声,也为日后的非遗生产性保护提供了更宽广的思路。

首都的非遗保护传承不断取得可喜成果,在“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下,北京非遗的传承保护成果越来越彰显出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成为文化愈加自信的有力表现。在不知不觉中,北京非遗越来越活、越来越近、越来越赢得群众的认同、参与,进而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向积极循环链条,为更久远的文化传承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