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第十三届

传统文化 创意表达

2020-11-12    来源:深圳特区报 韩文嘉    

每年的文博会,都是一场文化与创意的年度之约。今年文博会上,记者看到了来自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精妙的创意表达。观念的变革与产业的力量,让传统文化以更火的方式,更新的内容进行传播,也让中国故事讲得更好,传得更远。

文物创意开发,让文物“活”起来

在今年文博会上,文化部特设了“2017年全国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成果展”,展示了全国文化文物单位近期开发设计的众多文创产品——

首都博物馆用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紫地富贵瓶的花色打造了笔记本、锅垫、桌布、杯垫等一整套布艺产品,江西省博物馆将海昏国遗址出土的“马蹄金”制成了纯金艺术摆件,恭王府则将其著名的“福”字与动漫形象“阿狸”结合做成了金属挂件……以往“高高在上”的稀世珍品,一下子“活”了起来,成为人们可亲可近的生活用品。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正是这些年里文化文物单位思索的问题。而去年,《关于推动创意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出炉,更是将推动文创产品开发提到了各个文化文物单位的日程表上。

“在发达国家,博物馆的自营收入30%来自于文创开发,我国的博物馆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也看到,目前国内文化文物单位的竞争已经转向了文创产品。”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企业发展处处长马力表示。他表示,通过在文博会上的展示,希望总结一年来全国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工作经验和成果,并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与社会力量合作,提高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水平。

“文化+科技”,借力新手段讲好中国故事

在天津展区,“中国梦”主题公益宣传活动主角“梦娃”的系列互动体验吸引了大批观众。面对大屏幕,只要被摄像头捕捉到自己的位置,参与者就能立即化身为“大头娃娃”“梦娃”等来自天津泥人张、杨柳青年画风格的经典形象,令人捧腹。

中科奇创(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超峰介绍,他们带来的全息“梦娃”、体感“梦娃”等一系列交互影像都是来源于天津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意衍生品,这一系列产品可运用于博物馆等场所,公众可以通过这些创意手段,与这些传统文化形象进行互动,从而加强对这些文化形象的认知。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外地参展,没想到大受欢迎,需要临时拉起警戒线维持秩序。

用“文化+科技”的手段,去丰富文化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了文化产业的一大趋势。

“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看我们是否具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也要看我们是否能很好地利用外部资源。”国家博物馆经营与开发部副主任蒋名未如是说。

蒋名未在文博会上介绍了国博馆藏IP+互联网的探索之路。此前,国博的文创产品销售主要靠馆内销售,而如今则更多通过互联网的渠道,目前,国博与阿里巴巴合作进行文创设计研发,从而推进线上授权体系的建立,解决产业资源对接的问题。

“国博每年拿出国博藏品的IP,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进行招商,符合条件的品牌商可以选择这些文物IP进行开发,转化为产品后投入市场。”蒋名未表示,在2016年,国博就发布了400个IP,已经有80多个品牌商展开合作,有200余款授权产品已经在市场销售,为国博的文创产品开发和销售打开了新的局面。

创意表达,让传统文化深入生活

如何将时尚元素嫁接到传统文化之上,文博会上有过不少成功的样本。从文博会上走出的深圳企业“字在”颇有发言权。

“前几届参展文博会我们主要是卖产品,到如今开始推出我们的空间,主题也开始从活字印刷扩展到了文字的范畴。”“字在”负责人刘美松说,除了打造一系列颇具“汉字美学”的文创产品,“字在”在今年文博会上主要推介的是几个空间产品,它可以是销售“字在瓶”的一面墙,也可以是设于学校里的一个“活字工坊”,甚至还可以是一个泡“笔画茶”的茶空间。“原来文字还可以这么好玩。”许多观众在观展时不由得感叹。

从传统文化出发,可以通过创意的力量,进入与生活相关的各个场景。

从文博会上看到,中国文化元素的创意转化,其前景仍令人乐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科技发展,以及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热度持续提升,都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马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