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第十三届

用新科技推动博物馆发展

2020-11-11    来源:深圳特区报 韩文嘉 刘莎莎    

昨日,文博会重点专项活动、“互联网+中华文明——中国博物馆创新论坛”举行。论坛以博物馆科技创新及应用为主题,深入研讨互联网与数字化新技术在博物馆数字化、智慧化建设中的新趋势和新应用,探讨文博单位与社会资本深度合作、科技创新手段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途径,推动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国务院参事王京生等出席了会议。

67家国内重要博物馆代表齐聚深圳

这次论坛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组委会办公室、深圳市文物局主办,福田区人民政府支持,深圳博物馆、深圳市易尚展示股份有限公司承办。这是中国博物馆界组团首次大规模参与文博会,共有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等全国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67家重要博物馆的馆长和专家学者参与了会议。

市文体旅游局局长张合运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先行先试的地区,深圳拥有强大的创新活力。他表示,深圳将进一步支持博物馆建设,促进文物单位文博与社会力量的深度融合,促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中华文明更加鲜活、更具竞争力的形象展示给世人。

博物馆、企业和科研院校联动建立文博生态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关强作了主旨报告。他从理念、行动、布局三个方面阐述了互联网时代的文物展示与传播。

目前,基于云平台的大数据中心,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移动终端等新技术的运用带来了文物展示和传播在方式上的革新,关强介绍,我国文物展示在近年来有三个特点:新内容的增加,展示技术的改进与新渠道的建立,也展现出从内容单一到多元,从知识灌输到兴趣激发,从单向传递到双向交互,从普适服务到个性服务,从线下传播到综合传播的新趋势。

同时,观众对信息的共享、服务的便捷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满足博物馆单一体验方式。例如莫高窟的“艺术敦煌”让观众在家也可享受在博物馆的体验。

关强表示,文物的展陈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设计的连贯性,不能一味推崇新技术,让形式大于内容。

“在整个文博生态建设中,博物馆、企业和科研院校是三个重要的建设主体,应加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关强认为,政府应创造有利环境,让理念和行动实现统一。政府应建立文物资源信息名录的开放机制,激励文博单位有序开放文物资源信息,将资源信息开放、信息内容挖掘创新、信息产品提供等纳入博物馆评估定级和绩效考核范围。还要为博物馆、高新企业、科研院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他还建议发挥各类基金和社会资本的作用,拓宽投入渠道,充分发挥“文物物联网联盟平台”的优势,大力提升文物展示和传播水平。

专家热议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在场的多名发言嘉宾对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言。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表示,博物馆及藏品的多样性,需要数字计划发挥重要作用。“大都会博物馆的参观者一年近700万,但大都会博物馆的网络观众超过2000万。”龚良表示,这也能看出,数字技术在博物馆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博物馆里面借助数字技术,可以使博物馆的效能有极大地提高。如果有了数字技术的参与,人们不仅仅可以看到这件藏品,还能看到博物馆想表达的藏品与藏品之间的关系,以及藏品背后的故事,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来表达。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国藩表示,去年国家文物局推出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也是本次论坛的主题,已经为国内博物馆界指明了方向。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要让文物“活”起来。这有赖于在博物馆领域使用大量的科学仪器。科学仪器可以大大地有助于古文物的保护和抢救,但目前文物保护领域的科学仪器总体水平还是比较落后,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深圳博物馆馆长叶杨则介绍,深博将重点建设智慧博物馆工程,通过物联网与云平台实现智能管理、移动管理,突破信息孤岛,实现博物馆资源信息的流通与共享。在古代艺术馆采取高清三维数据提供全方位高清研究,在自然馆打造全国领先的虚拟展,通过多种形式的多媒体展示手段,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体感互动等挖掘产品,背后的科学内涵和教育意义,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和无所不在的信息平台,建设观众参与感知系统,让博物馆可实时、全面、智慧化地实现与观众的互动,让新科技成为推动博物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