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第十三届

“文化+”步入深水区 “一带一路”助力中外交流

2020-11-11    来源:新华社    

为期5天的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15日落下帷幕。在本届文博会上,各种“文化+”新业态呈现出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趋势。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渠道更加丰富,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

“文化+”新业态发展步入深水区

从过去的“新闻出版馆”到本届文博会的“新闻出版·媒体融合馆”,名称的变化反映了以“文化+科技”为特征的媒体融合逐渐成为传媒业发展的“标配”。

在“新闻出版·媒体融合馆”,一套名为“易汉语”的汉语学习教材关注度很高,不少外国人现场就学起了汉语,利用专门的手机软件扫描课文页面,软件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范读,学生也可以跟读,系统自动识别读音正误。

这样的数字化互动项目在本届文博会上随处可见。四川新华文轩出版传媒公司的一套地理教学解决方案将AR增强现实技术和3D打印结合,3D打印设备将课本里的地形图打印出来,以直观立体的形象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上海科技出版社推出的“虚拟科学实验室”,配套出版社的科技类教材,使学生能在网上动手操作物理和化学实验。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表示,自2013年以来,财政部通过国有资本预算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两个渠道,共支持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301个,总投入达20.39亿元,一批导向正确、内容精准、技术含量高、用户体验好、市场反响好的数字产品走向市场。

传统文化各显神通“走出去”

文博会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文化产品出口额达786.6亿美元,是2006年的8.1倍。面对出口大潮,我国文化“走出去”如何进一步发力?在本届文博会上,一批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新模式、新渠道引人关注。

传统文化“走出去”正逐渐与国外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域上和美集团是一家从事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企业,目前正在柬埔寨和尼泊尔分别布局以四川文化和藏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项目。来自重庆苗族地区的苗绣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挎包、围巾、饰品等创意产品受到欧洲消费者青睐。据苗绣技艺传承人陈国桃介绍,意大利威尼斯一家博物馆已为苗绣开设专馆。(据新华社深圳5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