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山东>

新闻聚焦

刘家义在《学习时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沂蒙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2019-10-30    来源:大众网    编辑:赵辉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山东省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挖掘、诠释、弘扬沂蒙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奏响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强音,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深刻把握沂蒙精神的特质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把沂蒙精神的特质高度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深刻揭示了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为山东认识、弘扬、践行沂蒙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论述,更加深刻体会到其中的思想之深、分量之重、意义之大。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特质,充分揭示了沂蒙精神形成的深层原因。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有坚定的信仰,也有深厚的为民情怀。诞生于沂蒙老区、形成于齐鲁大地的沂蒙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军民共同铸就的。回望历史,1938年12月党中央一声令下“派兵去山东”,八路军115师挺进鲁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日烽火燃遍齐鲁大地。在保家卫国、救亡图存的革命斗争中,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用鲜血与生命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发生于1941年12月的渊子崖保卫战,危急时刻八路军一个连队赶来救援,全部壮烈牺牲。正是我们党舍身为民的这种赤胆忠心,才有了老区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使沂蒙精神的形成有了力量之源和精神之魂。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特质,生动诠释了党和人民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来自老百姓,老百姓心向共产党。沂蒙精神之所以感天动地,就是因为党和人民的鱼水情谊升华到了“生与死”的境界。“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是沂蒙精神的生动写照。从1937年到1949年,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发生大小战斗4000余次,当时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将士血染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军民用生死与共的实际行动,树起了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昭示和激励我们必须植根人民,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特质,深入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永恒课题。沂蒙精神之所以与岁月同辉、与时代共进,就在于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揭示了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基本逻辑,道出了党的建设的真谛。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地位变了、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但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沂蒙精神的题中之义,更是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的必然要求。

用心讲好沂蒙精神的感人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山东自觉扛起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担当,把握时代要求,贴近受众实际,让沂蒙精神的故事常讲常新、深入人心。

怀着信仰讲。在沂蒙精神中,革命理想是支柱、是灵魂,是支撑革命先辈流血牺牲、奋勇向前的信仰火炬,是引导老区群众无私奉献、爱党爱军的信念灯塔。忠诚是共产党人不变的底色,对党忠诚必须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含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要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弘扬沂蒙精神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必修课,省委常委带头到沂蒙老区开展集体学习,并组织各级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追寻红色初心,着力解决好“总开关”问题,矢志不渝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百姓宣讲和“红动齐鲁”红色故事讲解大赛,发挥老党员、老模范的作用,用红色文化涵养正气,用优良传统滋养人心,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人们心中闪亮。

带着感情讲。讲好沂蒙精神的故事,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只有真情投入、身心相融,才能真正打动人、感染人。省委常委同志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老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换位思考体味民生痛点,实打实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民族歌剧《沂蒙山》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满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敬意,用沂蒙精神创作沂蒙故事,先后11次深入革命老区采风采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素材,保证塑造的每个人物都有原型,展现的每个事件都有记载。每一场演出,演职人员经常情不自禁、泪流满面,一段段情节演绎、一首首动人唱段,无不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结合实际讲。当前,山东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三大攻坚战、军民融合、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八大发展战略,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弘扬和践行沂蒙精神作为激励干部立足本职、干事创业,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强大动力,转化为知重负重、担当任事的实际行动。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省委隆重表彰一批道德模范和“最美奋斗者”,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英雄品格,弘扬奋斗精神,争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攻坚克难的奋斗者、狠抓落实的践行者。

倾力打造沂蒙精神的文化品牌

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齐鲁儿女忠诚、责任、担当、奉献鲜明品格的集中体现。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品牌项目,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构筑红色文化传承高地,让沂蒙精神绽放更加绚丽的时代光芒。

打造“文艺创作”品牌。加强沂蒙精神的主题创作,先后推出民族歌剧《沂蒙山》、民族舞剧《乳娘》、吕剧《大河开凌》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沂蒙山》自2018年12月首演,在省内外已演出70余场,得到业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普遍认为这部作品是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创新之作,是当代文艺培根铸魂的上乘之作,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为发挥好文艺精品的教育功能,民族歌剧《沂蒙山》在原装版基础上创新推出巡演版、音乐会版等,以“轻骑兵”形式深入机关、高校、中小学、企业、农村等演出,把文化大餐送到千家万户。

打造“党性教育”品牌。沂蒙精神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为检验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和党性觉悟提供了价值标尺。精心打造沂蒙党性教育基地、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基地、胶东党性教育基地,设立沂蒙干部学院,在此基础上,正加快建设王尽美、焦裕禄、孔繁森和泰山“挑山工”党性教育基地,不断丰富党性教育载体和平台。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品牌效应,将组织全省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各级培训主渠道一个月以上的主体班次学员到基地开展现场教学,争取2020年前全部轮训一遍。

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要着力推动红色旅游提质增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历史自觉,加强革命遗产的保护利用,精心设计红色旅游线路,使红色文化资源串珠成链,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红色旅游体验。全省建成红色旅游景区近百个,近3年来,红色旅游累计接待游客超过两亿人次,收入超过1000亿元,带动就业60多万人,展现了红色旅游的独特魅力和蓬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