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海外采购类

公众开放日,在文博会看“世界”!

2019-07-03    来源:晶报    

肯尼亚人马克在文博会上击打非洲鼓。

展示细笔画的印度人MohanKumar。

“还记得刚刚看到的那个英语单词吗?”

“Australia(澳大利亚)!”妈妈话音刚落,女孩欢欢(化名)马上点了点头,脱口而出一句流利的英文。5月19日,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迎来第二个公众开放日,场馆里满是逛展的市民和游客。欢欢牵着妈妈的手在7号“一带一路·国际馆”里边走边看了许久,那里琳琅满目的外国展品和充满风情的表演让欢欢直呼“有趣、好玩”。

用放大镜看画,大象肚子里还有“玄机”

在“一带一路·国际馆”里,有许多像欢欢这样为外国文化所吸引的观众。他们时而用手机拍照记录新奇的展品,时而与外国参展商交流互动。“这是细笔画,都是用这支细笔勾勒出来的,你可以用放大镜看看。”在印度展区,49岁的MohanKumar一边说着夹杂印度口音的英语,一边把一个近似手掌大小的放大镜递到观众面前,给他们展示画作的细节。

MohanKumar所负责的区域只有一个转角,柜子上放满了五彩斑斓的画作,有的画在泛黄的信纸上,有的画在菩提树叶上,也有的画在细长的布条上,图案涵盖了孔雀、大象、花鸟和印度人的生活。这些画都出自MohanKumar和他父亲的手,他从遥远的家乡印度带来深圳展示。MohanKumar说,这是家族手艺,父亲就是他的美术老师。他从10岁开始跟父亲习画,到今年已经绘制细笔画30多年。由于每一幅画都是用纤细的毛笔绘制,在菩提叶上画出一幅花鸟图案也至少需要两天时间。

和MohanKumar分享同一个展区的是PankajKumawat,36岁的他把引以为傲的家族手工木雕带到了文博会现场。“大象里还有一只小象,猫头鹰里还有一只小猫头鹰……”PankajKumawat指着展示柜上的木雕,热情地给观众介绍着。这些木雕大小不一,即便有的只有拇指大小,但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琢,甚至内藏玄机,让人大为惊叹。“深圳是一座很漂亮的城市,我很喜欢这里。”第一次来深圳的PankajKumawat对文博会竖起了大拇指。

“看到很多地方文化特色,还能增长见识”

人来人往的“一带一路·国际馆”不仅人声鼎沸,动感十足的鼓声也给展馆增添了许多热闹的气氛。鼓声来自距离印度展区不远的肯尼亚展区,马克是掌控这场音乐盛会的主人。身穿一身黑色休闲装的马克坐在展区中央,10多个非洲鼓并排三面环绕。他双腿夹着一个非洲鼓,熟练地击打,抑扬顿挫的鼓声回荡在展区四周,吸引不少观众驻足围观。甚至有观众直接上前找马克请教,现场学习起非洲鼓来。

“我在中国生活了3年,中文都是自学的。”27岁的马克用一口流利的中文与观众交流。马克带来许多肯尼亚的特产,非洲鼓是其中之一。马克说,许多肯尼亚年轻人都会这种乐器,这是伴随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伙伴。

这边厢马克在不停地演奏,那边厢SureshDhakal也忙得不可开交——他正应接不暇地给观众展示肯尼亚的羊绒和檀香。SureshDhakal是尼泊尔人,30岁出头的他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这次是他第一次来到深圳,跟着他一起来参加文博会的还有弟弟。“这是一项家族生意。”SureshDhakal笑笑说。在面积不足5平米的展区里,堆满了五颜六色的羊绒,每一块羊绒上都绣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纹。不少观众找SureshDhakal购买尼泊尔羊绒,一买就是好几块。在与观众交流过程中,SureshDhakal只会说几句简单的中文,遇到不知道怎么表述的时候,只好手脚并用,偶尔夹杂一些英语。

“一年里有6个月时间在工作,其他时间都会待在尼泊尔。”出于经商的原因,SureshDhakal经常来中国寻求生意上的伙伴,这次他邮寄来深圳的当地特产,也没打算再运回国,“剩下的将邮寄到弟弟在南宁的家中,过段时间来到中国的时候再继续销售。”

在“一带一路·国际馆”,许多国内外观众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产品。市民王女士带着女儿也来到文博会现场,在“一带一路·国际馆”里徘徊了许久,“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地方的文化特色,很有趣,还能增长见识。”王女士愉悦地说,逛文博会是家里的“例牌菜”,每年都要过来一趟,感受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