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工艺美术>艺术人物>

艺术人物

为芜湖“书画名家讲坛系列”一百期点赞——高飞

2017-11-30    来源:美术报    编辑:张警文

2013年4月的江城芜湖,正值春暖花开时节,芜湖市美术馆在芜湖书画院正式挂牌成立,这对芜湖市书画界来说,委实令人鼓舞。美术馆的成立,不仅为芜湖的书画家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作品的平台,同时,美术馆的收藏、陈列与学术研究,也会逐步走向规范和深入。为庆祝芜湖市美术馆的成立,在芜湖书画院王广院长的倡导和主持下,由芜湖书画院、芜湖市美术馆和芜湖《大江晚报》三家单位,于是年6月联合开办了公益性的“书画名家讲坛”系列活动,每期以半个月的时间间隔,推出一位芜湖或外地的书画家,在美术馆现场为观众创作书画作品,交流创作经验。讲坛活动迄今已历三年有余,整整举办了一百期,不仅时间跨度长,还以其特色鲜明,参与人数众多,成为芜湖文化界一张响亮的名片。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讲坛”活动持续不辍,充分显示了它的生命力。究其原因,一是芜湖历来是南北商业交汇的埠头,经济发达,文化昌明,书画艺术亦随之兴旺。早在明末清初时期,芜湖的萧云从即以山水画“不专宗法,自成一家,笔亦清快可喜”的面目,名彰大江南北,又因从者众多,形成“姑孰画派”。时人新安派画家渐江、孙无逸,黄山派画家梅清、石涛,太平诗人、书画家汤岩夫等文人墨客,或侨居芜湖,或交游往来,涤砚濡墨,诗画唱和,一时成为风气。著名的芜湖铁画,也是在萧云从等书画家的影响和扶持下,不断发展起来,并以独树一格的奇特工艺著称于世,成为“中华一绝”。其次,芜湖又是当今的全国文明城市,文化艺术承续着昔时风范,尤其是书画创作,氛围浓郁,展览、交流等活动,亮点纷呈,显现一派繁荣景象。“书画讲坛”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一期一期地延续下来。

据讲坛主持人王广先生介绍,“开展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服务于广大市民群众,普及书画艺术,传承先贤书画创作的优良传统,为市民和书画爱好者上一堂高雅生动的艺术创作观摩课,免费为他们提供近距离观赏书画名家的创作过程,以期提升广大市民群众的文化修养。”在一百期的活动里,被邀请的书画家,既有芜湖市书画界知名人士,如崔之模、萧瀚、鲍弘达、张乃成、欧阳小林、郎华、丁汛、柏龙华、王彪、后其仁、丁华等,也有外地书画家,如张松、王涛、林存安、王佛生、刘廷龙、桑建国、朱明德、师晶、俞宏理等。他们或在山水、人物、花鸟以及书法创作上成绩突出,或在版画、水彩等艺术领域影响广泛。其中,第一期主讲人崔之模先生,时年已81岁高龄,能在讲坛为观众现场挥毫,传授技艺,充分体现出一位老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格魅力。崔之模先生早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尝得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师的教诲,山水承姑孰画派、新安画派作风,以创“焦墨干皴的雪景画法”,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在他的现场示范里,这一画法,不仅让观众领略到笔墨所呈现出来的虚实远近、苍茫素朴的视觉之美,也让他们切实体味到,中国绘画表现形式的多姿和异彩;张松、王涛、刘廷龙、桑建国等书画名家,虽然在外地工作,各自事务繁忙,也积极地调剂出宝贵时间,热心为芜湖市民传授书画知识和创作经验。他们或籍贯芜湖,或曾工作于芜湖,在江城早负盛名,每当他们莅临“讲坛”,美术馆偌大的展厅里,前来观摩的爱好者,往往是摩肩接踵,气氛热烈而秩序井然。艺术家们或泼墨山水、勾描花卉,或书古今名句、写人物百态,书画的笔墨情趣和丰富的精神涵义,在他们的笔下被诠释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动的是,著名写意人物画家王涛先生,于2017年国庆节的前一天,刚刚结束了他在北京举办的多人联展开幕式,即不辞辛苦地赶到芜湖为大家上课。此次“讲坛”恰满百期,又巧逢国庆日,现场观众多达数百人,俨然芜湖书画界的一次盛大聚会。“讲坛”上,王涛先生从姑孰派领袖萧尺木,到铁画创始人汤天池,从笔墨的书写性,到“画山不是山”的情感抒发,从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到中国传统书画中的造型意象美,谈古论今,言及深入,商量书画,云亦浅出,引导着大家一同去感受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博大精深的美学意蕴。他在现场所作《布袋和尚图》,笔墨畅达,形憨意足,满幅天趣。也许是画家被现场众多热情的观者所打动,随即在画上题写:“古人云: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余写斯图,以喻此意也。”作者所喻的,不仅饱含了对人的刚正性格的赞美之情,恐怕还有“画家无须分高低,览画莫辨谁贵贱”的包容的宽广胸怀之“意”吧。

如果说张松、王涛、刘廷龙乡籍芜湖,时常眷注家乡书画事业发展,那么,林存安、王佛生、朱明德、俞宏理、顾宏等画家则与芜湖没有多少亲缘,诸家能够认真准备,如约来到芜湖的书画讲坛,足见他们对传播民族书画艺术的热忱。在这里,有必要提一提第九十八期的主讲人朱明德先生,他原籍豫东商丘,退休前,尝在北京工作。虽然先生非科班出身,但自幼酷爱绘画,几十年克己实践,临古摹今,从未间断。尤其作速写日记,乐此不疲,哪怕外出考察调研,访问异国,随时随地会拿出他的速写本纪录眼见和耳闻,先后出版和发表大量描绘现实生活场景的速写作品。退休后,他常驻芜湖的西河古镇,用他的简易之笔,描绘那里的风土人情,反映古镇的时代变迁。他在观摩课上所说的一句话,令人回味:“艺术家必须深入生活,真正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底气、才有根。”这似乎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应为人民服务,文艺要向群众学习”的发展方向,有着内在的联系。朱明德的艺术,虽未求阳春白雪,却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看他作彩墨画《鱼荷共乐图》的示范,构成简约,视觉形象犹若自然;他为观众作现场速写,笔略神赅,个个形象鲜活得无异生活,现场观众都被他那生动的画面和朴实的造型手法感染了,赢得满场喝彩。

版画和水彩画,在芜湖原本就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许多画家致力于版画和水彩画的创作,以郑震、易振生、王大仁为代表的画家群,因在两个绘画领域均取得骄人成绩,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芜湖也被美术界誉为安徽的版画和水彩画重镇。由于种种原因,版画和水彩渐趋式微,所以,主办方有计划地约请了版画家师晶和水彩画家王彪客座“讲坛”,为观众演示版画技艺,普及水彩知识。他们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围绕版画和水彩的艺术特色,在演示中用心讲解,在讲解中注重启发。有观众说:“这样的讲座内容,应该多多安排,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芜湖版画和水彩过去的辉煌历史,对我们学会鉴赏,掌握这门艺术,也很有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百期“讲坛”活动中,还有驻芜高校的教师参与其间,如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巫俊、李锦胜、李方明、高飞、吴冬声、安良发、万腾卿、赵文坦等,分别被邀请来到“讲坛”授课、示范,内容涉及到油画、中国画、色粉画、素描和速写。尤其油画艺术,“讲坛”设此内容,说明主办方的视线没有囿于中国传统书画一隅。油画展览在芜湖常有举办,而如中国画、书法那样,由画家当众写生演示,似尚未见。事实证明,在第四十三期的“油画静物写生”观摩课上,主讲人巫俊教授以其娴熟的写生技巧和创造力,让观众大开了眼界。他因地制宜,拿来瓶瓶罐罐、水果蔬菜和相应的衬布作为写生素材,然而,这些看似寻常的物品,一经他的布局,运笔著色,立时变得焕然起来,成为美的可欣赏的对象。油画这一西方传统的艺术形式,虽然在中国发展已逾百年,但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度还远远不够,主办方用心策划这样的观摩课,其目的显而易见。

回顾百期“书画名家系列讲坛”活动,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和形式,丰富而多彩,百位书画家或作笔墨演示、画面点评,或与观众解读古法、探讨创新,无不流露出艺术家们的传艺情怀。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前来聆听讲座的市民群众,多达两万余人次,这个数字不啻令人振奋!由此联想,芜湖书画艺术的未来,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局面。“讲坛”在芜湖,能够营造出这样的文化景观,的确了不起。它的意义,不仅为艺术家与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让普通百姓有机会享受到如此高规格的艺术盛宴,而且,它以独有的方式,传播了民族书画艺术,陶冶了人们的心灵,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书画艺术的认知力和审美力,起到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桥梁作用。

我们为芜湖“书画名家讲坛系列”举办一百期,点赞!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