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工艺美术>展览速递>

展览速递

廖炯模艺术作品展亮相刘海粟美术馆

2017-11-24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编辑:张警文

《岁月的印记--廖炯模艺术作品展》于2017年11月18日上午10:00在刘海粟美术馆拉开序幕。

廖炯模,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祖籍中国台湾台北。195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75年调任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油画教研组组长;1980年转任该院舞美系绘画教研室主任;1984年调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任第一届油画系系主任;1986年升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上海市委委员、台盟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兼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高教局美术学科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现为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钟情自然,岁月如歌

廖炯模出生于海风轻拂、碧水蓝天的厦门鼓浪屿,钟情自然、热爱美术的他于1952年考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1958年改为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一次偶然的机会,帮长春电影制片厂绘制电影海报,定了照片后他当场作画,一稿便过,之后一口气为长春电影制片厂绘了《甲午风云》《刘三姐》《自有后来人》等12部海报作品,其中的《五朵金花》和《甲午风云》还获得了全国电影海报评奖最佳海报奖。当时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时代,这几部片子红遍大江南北。他刻画的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从此在中国美术界展露头脚。

 

上海博物馆原馆长、画家陈燮君先生将廖炯模的艺术道路概括为三个阶段:"南风习习:鼓浪屿的童年飞出艺术之梦";"北魂苍茫:鲁美学子大展宏图";"睿智的艺术精神:海上扬起璀璨的视觉风帆",包含了廖先生从艺生涯中的几个重要时期,可谓高屋建瓴、提纲挈领。

廖炯模热爱大自然,他寄情山水,喜欢画风景和静物题材,《童年走过的路》画的是他小时候上学经常走的一条小径,每一块石板都熟悉无比,湛蓝色的天空、干净的阡陌小道,浓密的色彩交织辉映。这幅画色块简洁,笔触敦实,带有浑厚的岁月感。他曾说:"基于音乐对我的影响,所以我画的风景比较优美,很抒情。"何以抒情?所思所画都是心之向往,哪怕不经意,魂牵梦萦的终是故乡,一砖一瓦都熟记于心,在画中与儿时的自己相遇,既是对故乡的回眸,也是对美好童年时光的再度交付。

廖先生的画犹如音乐般舒缓渐进,富有节奏。《新疆小巷》展示了宁静的乡村风景,石屋与土坡路被刻画的清晰逼真,与鼓浪屿的描绘不同,这幅画里没有一丝水汽,而是再现了北方天气的清爽干燥。午后阳光照在土地上,静谧而温暖,在廖先生的笔下,老房子似乎也有生命,远处村妇在话家常,无不体现出画面的生动感。远处延伸的空间和阳光干裂的倒影,使画面跳跃起来,朴实的情感平缓地流露出来,这幅画仿佛是寻常小巷的赞歌,让人忍不住深情凝望。村落、石头房子、池塘,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景观镌刻于斑驳的建筑之上,愈发显得弥足珍贵,景物承载的记忆,在画面上如同诗歌般生动凝练。

自由心灵,饱满色彩

擅长色彩的演绎也是廖炯模先生作品的特色。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李超教授曾评价:"廖炯模先生把油画作为颂扬自然的情感方式,如今自然走进了他更为自由的心灵世界,而画中的色彩和图形,即是他自然之语中最响亮的部分。

陈燮君先生也说:"擅长色彩的演绎是廖炯模先生作品的一大亮点。我特别喜欢他的《秋韵》对于秋天的光和色的准确捕捉。远处的白色的建筑呈现出秋情中的深沉端庄,微蓝的天色反映出秋高气爽,这种蓝在金黄的秋叶中闪烁,形成美丽的互补,满目的树叶还带着刚刚过去的盛夏的热烈和豪健,季节性地走向了斑斓的黄色,有金的跳跃,有红的闪动,象征着凝重和酣畅。"

廖炯模十分欣赏印象派的色彩,廖先生回忆:"大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鲁迅美术学院图书馆进了一批印象派的画册。翻开画册,那响亮饱满的色彩立刻就把我吸引住了,感到又震撼又惊喜。因为之前从来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当时的主流是学习苏联的苏派艺术。"实际上,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老一辈油画家比如林风眠、刘海粟、潘玉良、关良、周碧初、吴大羽等都曾经深受印象派影响。另外,廖先生出生在厦门的鼓浪屿,那里环境优美,当年钢琴的教育普及率又很高。在他儿时的印象中,鼓浪屿遍地是鲜花,蓝天白云,空气中不时荡漾着钢琴的音符。也许正是这样的童年记忆让他和印象派结下了不解之缘。

恬淡自适,教书育人

虽说走过许多地方,从江南水乡到北国风光,他唯对江南景色情有独钟,猜想这份热爱,既源自他的怀旧情怀,也是对家乡鼓浪屿的怀念。从小生长在海边,独特的闽南文化,孕育了廖炯模的绘画天分与艺术气质。因此他的画中不经意传递出一种恬淡、沧桑的岁月感,不疾不徐,稳健含蓄。

廖炯模说自己"几十年兜兜转转,没离开过课堂"。谷云"师道山高""渊渟岳峙"是也。廖先生认为,教师的天职是奉献和教书育人,身教胜于言教,他为人师表,在生活上也对学生关怀备至。学生回忆,但凡上课他必会早到,在画室也总会让学生选好位置,最后自己找个缝隙放好画架,时刻为学生着想。只要有学生办画展邀请了他,无论天气如何,他一定前去为学生祝贺,因此学生都对他格外敬重。任教师期间,他还经常带着学生在外面奔波写生,看着古建筑被拆迁,决定用画笔记录下这些令人感动的历史纪念品,因此萌生了创作系列油画历史印记的念头。浑厚斑驳的色彩承载了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犹如抒怀之诗,宁静深远,仿佛这一刻岁月凝固,始终留在了这方寸间的画布上,留在了给学生的示范作品之上。

廖炯模从1984年进入上海大学参与筹建美术学院并担任油画系系主任,到1997年退休,13年间对校园和学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美院25周岁生日时,他写过《溯源感怀》一文,回忆了那些美好的日子:"从无到有,经小到大,美院从凯旋路到上大路,成长之快,变化之大,真是人间正道是沧桑。筚路蓝缕,沐浴春风。他在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收藏》栏目的专访中说道:"艺术是超时空的,不与岁月同盛衰。只要心境常青,壮志不沉,何惧七老八十。我愿跃马挥刀,再战它几十回合。"

如今廖先生的绘画艺术在漫长岁月的洗礼中更加精气内蕴、熠熠生辉。我们相信未来比现在更有力,廖先生的艺术之路长青。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