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工艺美术>艺术人物>

艺术人物

张龙印画竹艺术获专家一致好评

2017-11-10    来源:卓克艺术网    编辑:张警文

2017年10月29日,由北京书画艺术院主办,华夏珍宝博物馆承办的“墨香竹韵·张龙印艺术研讨会”在京隆重举行。中国大法官、原中纪委驻最高人民法院纪检组组长、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当代画竹名家李玉成,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原会长闫振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原党委书记、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原主任谷长江,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李季,中国美术馆原党委书记游庆桥,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党委书记、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树栋,中华书画家杂志社总编辑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副院长徐福山,北京荣宝斋拍卖公司原总经理刘尚勇,当代著名画家王奇寅,当代著名画家杨彦,当代著名画家祁峰,艺海明珠书画院院长郭坤等书画界、文博界著名专家、学者1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开始前,与会专家现场观看了近百幅张龙印不同风格“竹”题材艺术作品,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从张龙印艺术的创作理念、艺术语言、艺术风格、市场价值等角度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并就张龙印在“画竹”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及赞扬。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张龙印就以大写意墨竹蜚声画坛,享誉国内外。近年来,他遵循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的理论主张,提倡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艺术手法上师古但不泥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突破,以书入画,骨法用笔,将西方的光影与中国画的笔墨之美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创作出独具韵味的“金杆碧叶”竹,填补了千年画坛无彩竹的空白,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研讨会现场实况(摘录)

谷长江(中国历史博物馆原党委书记、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原主任)

见微知著,张龙印的作品很见功力

人们赋予竹子丰厚的内涵,这和竹子本身的品质是紧密相连的,正直、高雅、虚心、有节。自古以来我们有种竹的传统,上至皇家园林下至百姓庭院无园不竹,无竹不雅。历史上很多著名的画家画竹,很多人收藏竹子的作品悬挂在厅堂和居室。看了张龙印老师的作品,我感觉非常震撼!他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创作,通过作品能进入他的创作意境,感受到强大的气场,他的竹竿不仅一笔画下来,连竹子上的白霜都勾勒出来,见微知著,这就是功力。

李季(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

通过张龙印的作品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印迹

竹子已经成为一个符号,没有比它再简单的植物,就是竿和叶,颜色也非常简单,寄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怀和思考。

从考古讲,断代的标准就是看它的文化特征和独特的符号,这是给时代留下的,也是给后人留下的。既要似曾相识,还得耳目一新,张龙印画的竹子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江山代有人才出,文化传承也是这样的,能做到这一点需要很深的修炼,张龙印先生给我们作了一个榜样,非常不起了。

王镛(中华书画家杂志社总编辑)

“金竿碧叶”竹画出了雅俗共赏的最高境界

张龙印的风格和历代名家的风格还是非常明显的。李方英尤其是风竹,那就是怒气写照,狂怒的,迎风的,竹叶都是斜的。郑板桥的竹子就是清颂,跟他内在的人格有很大的关系,启功的竹子特别秀雅。张龙印的竹子我的印象是丰茂,这是我的一个感觉。这和他的人生经历、学画经历有关,他是燕赵人士。而且有从军经历,40年的苦学使他的竹子作品非常地丰茂。

古代的画竹名家画的都是墨竹,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从苏轼开始这些文人画家,包括推崇的王维水为上,文人是崇尚水墨的。竹子要表现它的气节,都是以墨竹为主,有它的悠长,也有它的局限,有点单调。尤其不太适合大众的审美趣味,文人崇尚水墨,大众喜爱色彩,老百姓还是喜爱色彩艺术。

张龙印独创的金竿碧叶竹,保持着墨竹文人画的高雅格调,它实际上的用笔还是墨竹的用笔,笔法还是墨竹的笔法,只不过把墨变成了色,总体上保持了墨竹文人画的高雅。达到金、碧协调,黑、白协调。他的金竿碧叶竹,是雅中脱俗,俗中求雅,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最高境界。

张龙印简介:

“金杆碧叶”竹创始人

中国竹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张龙印字希乔,号一禅、龙吟、清居轩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首届花鸟画高级研修班结业。北京画院姚大伍工作室画家、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现任清晖书画院院长、中国竹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际书画名家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名家书法联合会特聘美术师。

攻花鸟,师从张立辰、郭怡粽,以大写意墨竹蜚声画坛,享誉国内外。曾应邀天安门城楼绘制巨幅《碧绿千秋》,并收入《天安门珍藏作品集》。《淇园雨后》《大风歌》两幅作品分别被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毛主席纪念堂收藏。2009年,在北京国际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2011年,在台湾举办画展,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出席开幕式并收藏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北京、广州、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并荣获郑州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