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工艺美术>展览速递>

展览速递

但替河山添彩色吴作人、萧淑芳《佛子岭水库》研究展

2017-09-25    来源:美术报    编辑:麦上明

本报苏州讯记者赵丽莎经过一年多的紧张筹备,“但替河山添彩色——吴作人、萧淑芳《佛子岭水库》研究展”于9月16日在吴作人艺术馆(苏州市定慧寺巷88号)展出。展览展出吴作人先生24件作品,萧淑芳女士10件作品以及各类相关文献资料20余件,以及其他相关图文史料。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上世纪50年代,正值盛年的吴作人先生到基层采风的活动特别多,他第一次去的就是佛子岭水库。解放之初,淮河流域连年水患,给豫、苏、鲁、皖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1951年,当时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1952年1月政府统筹各方力量,开工兴建佛子岭水库,1954年11月工程全面完工。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坝”的佛子岭水库是治淮的第一骨干工程,它综合了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功能。期间,吴作人与萧淑芳画了一批关于佛子岭水库建设的同一题材的速写、国画与油画。

吴作人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初留学欧洲,曾先后担任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早在上世纪30年代,吴作人先生就提出“艺术是‘入世’的,是‘时代’的,是能理解的。大众能理解的,方为不朽之作。所以要到社会中去认识社会,在自然中找自然。”他一贯坚持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观,新中国成立之后,他的艺术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他认为艺术要为人民服务,发人民心声。正因如此,1954年5月初,他携夫人萧淑芳辗转2000余里,从北京出发,坐火车,转汽车,搭便车,路上历时近一周,来到热火朝天的佛子岭水库建设工地,创作了多幅《佛子岭水库》油画和大量的水库建设工地速写作品。油画作品《佛子岭水库》参加了1955年第二届全国美展,作品题材及创作技法在当时美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着艺术界同行思考艺术如何深入生活,艺术如何映照时代,回答了艺术家为什么而艺术,为谁而艺术。

这次展览选取吴作人先生和萧淑芳女士众多艺术活动中的一个创作题材的作品来解析展示,通过滴水映辉、以微见著的方式深入剖析,充分印证了吴作人先生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主张,彰显了吴作人先生“艺为人生”艺术思想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展览将至2018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