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第十二届

[第12届]锦绣文博:深圳使命与时代叙述

2017-03-16    来源:深圳晚报    

2013年,第九届文博会,一位市民和声控的恐龙玩了起来。资料图片

2013,第九届文博会,参与现场即兴表演的小朋友与贵州参演人员快乐互动。资料图片

年经事纬,序列深圳乃至中国的30年来文化变迁,文博会总以最蓬勃、最具动能的姿态出现。

  静坐在2016年夏天的书房里,细细品味深圳与世界共振的回声,文化建设大潮起,不负胸中百万兵。

  而傲立潮头的,不仅是文博会这个品牌,更是一种符合中国梦的施政逻辑。

  崛起:健旺的文化雄心与壮丽的产业格局

  12年前,一个构建文化博览的中国梦想,开始在这座城市里悄然生长。

  那一年的11月,首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文博会”)在深圳开幕,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震动。对不了解深圳的人来说,一个中华文化与国际市场对接的平台,竟然由深圳缔造,出人意料之外。而对深圳来说,它却只是驶向“文化强市”的千里之行中那信心满满的一步。

  第一届文博会的展览场馆并不大,设在深圳会展中心旧址,展览面积不到5万平方米;参展企业也不算太多,只有700多家企业。但是,它堂皇出现在2004年中国文化十件大事的名单中。

  间隔了一年之后,2006年5月新建成的深圳会展中心迎来了第二届文博会。从此,文博会固定下来,每年五月如期开幕,成为深圳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会,参展商和成交额数量每届不断攀升,逐渐跃升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2010年的第六届文博会,主展馆参展商数量达到了1797家,首次实现政府组团“满堂红”,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全部参展,影视制作业、出版业、发行业等九大文化产业核心层企业纷纷登场亮相。此后每届文博会多次实现了政府组团“满堂红”,参展商质量也逐年升华。

  2014年5月,第十届文博会首次引入国际惯例,设置了专业观众日和公众开放日,区分出展览专业场和公众场,让专业观众在更舒适的环境中完成交易,公众也能有机会亲近文博会。

  2015年5月,第十一届文博会首次设立“丝绸之路”馆和创客空间展区,再次做出“国家战略、深圳表达”,具有呼应国家战略的精准意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及演艺首次惊艳亮相文博会。这一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让文博会会场有了新的激荡点。

  2016年,第十二届文博会,这是“十三五”开局之年的文化盛会,也是深圳第六次党代会之后举行的首次文博会。本届文博会不片面追求成交额、规模、数量,而在提升质量和丰富内涵上下工夫,在提升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水平上下工夫,在提升交易的活跃度、成交的实际效果上下工夫,做大做优文博会“一带一路”馆和文化创客馆。

  进程:

  中国经济中心的文化性格重组

  2004年11月,文博会的首次出场注定要艳惊四座。

  因为从一年前的文博会筹备开始,它就已经成为一个传奇——短短一年中,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就连续三次升格,从“深圳市和文化部产业司主办”,到“文化部、广东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主办”,再到“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深圳市政府退出主办阵容变成承办方……至此,文博会在一年中完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三级跳”,从原先的地区性博览会,升格到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盛会,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国际性、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会。

  于是,有人开始质疑深圳的资历和能力:曾被全国人民戏称为“文化沙漠”的深圳,它凭什么能够吸引如此多的海内外文化产业巨擘向它集结?这座当时只有20多岁的城市,能办好这样一个全国性、国际化、高水平的综合性文化展吗?

  为什么是深圳?

  文博会,一座城市的文化野心

  改革开放30年间,深圳一直以“经济改革急先锋”的身份进入全国视野,人们不曾想到,这座城市在不远的未来还会因“文化”而受到尊敬。只有了解它的人才知道:这座曾因“汇聚财富”而闻名的城市,从未停止过在文化上的探索。

  从上世纪90年代,深圳就开始在全国率先制订城市文化战略、设计城市文化。1995年到1997年,当国内绝大多数城市还在被动地任由时光的流逝来积淀城市的文化底蕴的时候,深圳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文化战略调研,开始了主动的文化设计。

  也许正因为城市文化与生俱来的薄弱,深圳拥有比其他城市更强烈的文化反省和反思意识,也因此拥有了更为强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追求,年轻的深圳比国内任何一座城市都早地意识到——“文化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最终决定一座城市的地位和未来。”

  这样的文化自觉直接促成了深圳文化战略的制订和实施——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确立了“文化立市”战略,从此坚定地选择了“以文化定输赢”的城市发展新路径,并自觉担当起“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探路”的历史使命。

  全新的文化格局,充满未知的“文化立市”探索路径,使得天生就充满创新精神的深圳产生了一连串的“天马行空”的大胆设想,深圳2003年提出的“创立文博会”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的中国,没有任何一座城市有举办类似展会的经验,“文化产业”概念也才刚刚开始成形,而文博会“集中展示中国文化产业最新成果”、“以产品为载体,以文化为内容,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理念,无疑是极为超前的。

  与其说文博会的创立缘于深圳的大胆敢闯,不如说这一孕育于大量调研基础之上的构想透露出了深圳跃跃欲试的文化野心,并展示出这座年轻城市与众不同的文化战略眼光。

  改变一个城市需要多久

  深圳用12年找到了答案

  据说,改变一个人的习惯需要7天,那么改变一个城市需要多久?12年里间深圳开创文博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路披荆斩棘,最终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深圳文博会的12年成长,带动着深圳从一个经济特区逐渐变身为一个崇尚文化、关注文化创意产业、充满文化活力和后劲的“中国创意之都”,而这一改变,首先从那些以分会场身份直接跻身文博会的深圳文化企业们开始。

  在成为文博会分会场之前,与市场互动而自发形成的大芬村,以“复制加工”作为自己的市场定位。然而自从在首届文博会上惊艳亮相之后,经过了多届文博会的培育和洗礼,大芬油画村开始了质的飞跃。

  文化自觉开始在这个自发形成的村子里苏醒,一场“要原创还是要复制”的大讨论伴随着一届又一届文博会的开幕和闭幕,也越来越激烈和深入,两种观点激烈碰撞,终于,大芬村开始与重复了20多年的“复制”老路分道扬镳,走上了原创的道路。

  今天的大芬村,再也不是“复制画”的代名词,一批高水准的原创画家正在成为引领大芬产业升级的新生力量。大芬村不仅成为了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产业品牌,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一家又一家由文博会孵育壮大的深圳文化企业,以极富创意和活力的姿态,活跃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深圳城市文化的造血组织,年复一年,用自己的新锐和创意深刻改写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

  这座没有秦砖汉瓦、缺乏文化积淀的城市,也同样开始拥抱灿烂的文化。与“13朝古都”西安无处不在的厚重历史气息不同,与“东方巴黎”上海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海派文化不同,今天的深圳并没有因循“文化积淀论”的传统思路,而是通过创立文博会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创造出了另一种全新的文化景象——它并不藏身于博物馆中的瓶瓶罐罐中,而是在街头汹涌流动;在这里,千姿百态的文化产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在这里,设计师从全国各地扎堆而来,他们的大胆创想比星光更为璀璨……“看上千年的文化到西安,看上百年的文化到上海,而看几十年的文化到深圳”,随着深圳文化新景象的形成,这一观点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