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第十二届

[第12届]看,文博会上的年轻人

2017-03-14    来源:深圳特区报    

    昨天是第十二届文博会的第一个公众开放日。不少观众进馆后发出的第一个感慨就是:“太丰富了!”事实上,文博会上不仅可见大企业、大代表团带来的大项目,这里也有属于年轻人的小梦想、小故事。记者在展会上采访了几位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年轻人,倾听他们的文博会故事。

  “文化创客”:4年文博会追梦

  文化创客馆虽然是今年刚设立的,但馆里的不少“文化创客”已经是文博会的老朋友了。在青年创客展区,年轻的工业设计师黄培明已经是第四次参展文博会了。他告诉记者,早几年是在大学城创意园的分会场,这两年被选到主展馆里来参展。

  展会的几天里,黄培明和他的伙伴们忙个不停,只要有人走近,他们就赶紧上前介绍。这次他们带来的主打产品是一件樟木制成的台灯。由于设计简洁、质感突出、便于携带,还有放置物品的丰富功能,这件产品在展会上受到不少采购商和普通观众的欢迎。“去年我们是第一次带来自己的产品,当年就拿到了几万台的订单,其中大部分是在文博会上拿到的。”黄培明介绍。

  大学毕业后,黄培明来到深圳创业,公司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服务,这两年刚生产出自己的产品,就迫不及待地带到文博会上来展示。除了台灯之外,他们还带来了适配器、排插等新产品,都是新鲜出炉、尚未投产的产品。“文博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平台,我们希望在这里能亮出自己的最新产品,也试试市场的反应。”黄培明说,未来他们的主攻方向可能会从家居用品转向数码产品。

  这也是为了适应现代人的消费习惯。他相信,加上设计和时尚的元素,会让普通的日用品变得不那么普通。

  创业几年后,看着自己的产品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黄培明也颇感幸运。“在深圳有很好的创业氛围,有做工业设计的条件,我们所在的大学城创意园区也为创业公司提供了很多机会,鼓励有创意和能力的年轻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青年陶艺师:

  谁说景德镇只有青花瓷

  在江西展区,记者认识了青年陶艺师陈彦佟。他5年前从沈阳大学雕塑专业毕业,后来到景德镇开了自己的工作室,主要创作原创手绘陶瓷作品。

  他把自己的部分代表作品带到了文博会现场,这些作品将卡通形象的猫和兔子等绘在碗、盘、咖啡杯等生活用品上,不少观众都称“好萌”。“我们的作品比较现代,脱离景德镇传统的青花瓷印象,比较适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这次是他第一次到外地展销,感觉很新鲜,而且收获颇丰,有很多企业和机构都伸出橄榄枝寻求合作。

  与陈彦佟一样,不少来自景德镇的青年陶艺师也受邀来到文博会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景漂”。“景漂”是指在景德镇工作和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是来自全国各地陶瓷学院或其他院校的陶瓷、绘画、设计等专业的学生,据介绍,在人口仅有60万的景德镇,就有3万以上的“景漂”大学生。

  “这些大学生来到景德镇,他们把创意和设计融入到陶瓷上,让大家看到一个‘新的’景德镇。”陶溪川创意园的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组织参展的是陶溪川创意园的“邑空间”,这是一个孵化平台,免费给年轻人提供场地,为他们开拓线上平台,还组织他们免费来文博会上展示作品。“让年轻设计师参展是为了让他们走出来,看看市场反应,同时学习其他地方的文创产品。我们也希望让人们知道,景德镇不再是以前大家想象中的样子,现在是座很有活力的城市。”这位负责人说。

  “非遗”教师:

  把“非遗”的创意和趣味带进课堂

  赵淼是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中心的一名老师,年纪轻轻的她所从事的却是非遗文化传承的工作。今年的文博会上,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的展位人头攒动,学院推广的“中国娃娃非遗课堂”吸引了不少观众的关注。赵淼告诉记者,5年前她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非遗学院,一年多前,学院开始尝试将非遗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并应用于基础教育实践,面向青少年儿童开展非遗知识的教育和普及,“中国娃娃非遗课堂”由此应运而生。

  据记者了解,自2014年7月以来,中国娃娃非遗课堂已在四川省多个地区、多所小学、幼儿园进行了授课,并开展了多次公益体验活动。赵淼就是走进小学推广非遗文化的其中一名老师,“与过去面向大学生讲授非遗知识不同,给孩子们上课需要在课程内融入更多的趣味元素,由于孩子们对非遗知识认识不多,孩子们的理解也常常让我们眼前一亮。”赵淼说,以羌绣为例,老师会让孩子们给羌绣上色,孩子们设计的图案常常能跳出思维的限制,赋予非遗文化新的内涵,也让非遗文化在传承的同时有所创新。

  截至目前,“中国娃娃非遗课堂”共设计开发了20余门课程,包括民间拼布、剪纸、羌绣、川剧脸谱等,旨在打造非遗体验空间,通过多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青少年近距离认识和了解非遗,在课堂实践中感受非遗之美,真正喜欢非遗并产生文化认同感,成为未来非遗传承的小使者。赵淼告诉记者,除了四川省内的非遗文化项目外,他们还利用在非遗项目课程开发、设计的经验,协助其他地区的非遗项目进行整合,走进中小学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