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第二届

[第2届]笔走龙蛇,一管书写四天文博盛事

2017-02-28    来源:深圳特区报    

新闻中心让人倍感温暖

泡一杯咖啡,吃几块点心,老记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聊采访的感受,一天的疲累仿佛得到了释放--这是文博会期间,每天下午4点,位于会展中心的文博会新闻中心的场景。

来这里不单是能补充一点"能量"那么简单,这里每天下午都举行一场情况通报会,文博会新闻发言人和各个展馆负责人,都会在这里和记者们交流,通报一天的展览交易亮点,解答大家所关心的问题。记者们一时记不下来没有关系,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在通报会一结束,就立即整理现场速记。不到一个小时,通报内容就挂上新闻中心网站,让记者们及时取用……

这些,都让人感到温暖。

记得第一次接触新闻中心,是在文博会开幕前,5月14日晚上,我因为要市委宣传部了解采访文博会的海内外记者情况,找到他们时,发现一大屋子人正在开会,一问才知道是文博会新闻中心的碰头会,而这个机构是专门为服务记者而设立的。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为记者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而且工作要做得更细致、想得更周全。"亲耳听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宣柱锡发出的动员令,着实让人感动。

而更细致、更周全不久就体现出来了,采访信息直接发到了记者的手机上,新闻信息和现场实录及时上网,专门的网站、专门的新闻发言人、专门的信息通报会……

再想起一天晚上11点多钟,我因为要核实一个数字,打电话给文博会公司宣传部负责人王蔚明,本以为他已经进入梦乡,我首先向他表示歉意,没想到他依然没睡,原来他每天都忙到深夜12点多钟。因此,我的疑问很快得到了解决。

我想,作为一个大型展会,不止展览和交易本身重要,幕后的服务工作同样重要,它更能展示一个城市的形象和素质。而新闻中心的创新型服务,应该也会给文博会增添一些魅力吧。(马璇)

书中自有黄金屋

我所采访的华文出版馆在整个会展中心中别具一格--这里的环境安静、秩序井然,因为这里的主角是最需要静谧气氛的展品--书,在书香味道的陶冶中,来到这里的人都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脚步,压低了说话的声音,进入这个馆里,大家都怀着一颗对书籍与文字的虔诚之心。

不过,安静并不代表着平静。短短四天间,这里平均每天都有1000万元以上的成交额,在这里进入流通渠道的书籍大概要用100辆中型卡车才能拉得完。图书业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而华文出版馆又切入了图书馆采购这个特殊的交易领域,在这个平台上,数以百万计的图书从出版社的书库里进入了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图书馆书架上,向无数读者传播着知识的芳香。所以,在我这名亲历者的眼中,几天来在华文出版馆中发生的不仅是意义无穷的公益文化事件,也是潜力巨大的市场行为。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在华文出版馆中得到了非常有力的印证。(王俊)

采访之余狂"扫货"

文博会开幕前,我接到了采访9号展馆工艺美术馆的任务。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捂紧钱包,心想:完了,这下可要大出血了。因为平时去各地出差或旅游时,我就爱买一堆当地的艺术品什么的,现在要被派去采访工艺美术馆,我那可怜的荷包岂不是又要瘪下去了!

果然不出所料,9号馆工艺美术品琳琅满目,大到7000万的大型红木沙发,小到10块钱的葫芦器,玉器、瓷器、木雕、刺绣、布艺、水晶、琉璃……什么好东西都有!文博会四天来,我每日必有斩获,经常是在采访的途中被路过的展品所吸引,然后又控制不住掏钱购买,所以等我走到采访对象面前时,常常已经是两手满满,差点腾不出手做笔记(惭愧一记)……所幸的是,分配给我的采访对象都是些工艺美术精品,件件价格不菲,非我等能力所及,就算再激动再冲动再心动也无济于事,最后只好以多看两眼来自我安慰。

几天下来,我的"战利品"已经堆积如小山,老妈见状一声叹息:"唉,到底是采访还是采购去了!"

记者"追星"也疯狂

工作很重要,但在工作中找到快乐更重要。抱着这样"不可告人"的目的,我们这些"驻馆记者"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了国际演艺馆。在认真采访、勤奋工作的同时,我们趁午饭时间在各个展馆快乐游荡,还发掘出许多新乐子:戴着8号馆买的头饰化身"猫女郎",大胆摸摸1号馆仿真人细腻的皮肤和头发,悄悄溜到7号馆挑几本当下新书……虽然每天都要晚上10点后才能吃上晚饭,虽然每天的写稿量都创下新高,可这几天过得还真是充实。

那天意外发现一手包装了杰克逊的美国"音乐教父"昆西·琼斯竟然悄悄来到了国际演艺馆,我们几个一下成了"疯狂粉丝",争着与他合影,可爱的老头也配合地摆出各种动作。一时得意忘形,大家都忘了现场有好几个摄像、摄影记者的镜头正在对着我们抓拍起来。结果第二天,一张"记者也疯狂追星"的照片竟然上了报纸,许多同事一见我就乐:"追星都追到文博会上去啦?"老妈看到报纸后的评价更经典:"你的眼袋比眼睛还大,对得起那么多读者吗?"我倒……(杨媚)

"国际味"越来越浓

采访本届文博会,记者接触了不少人。其中,一名"特殊"的采访对象,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就是澳大利亚商人、华特尔公司董事长张肯尼。

"特殊"二字,是针对张肯尼的角色而言。他的企业除了是文博会"华特尔澳大利亚电影周"的赞助单位,还积极参展文博会,在国际演艺馆开展企业文化演绎活动。

"对于文博会,我既是参与者,又是推介者,一头在内,积极参展;一头在外,向外国友人多宣传推介,两头紧紧相连,而'杠杆'就是期望文博会越办越好,国际味越来越浓!"

张肯尼的一席话,让记者回味再三。确实,随着文博会的影响日渐扩大,如今不少外国展团和友人非常看重文博会。会展中心门前,26个国家的国旗在蓝天白云下迎风招展,便能体现出文博会呈现出越来越浓的国际味。在政府层面,本届文博会迎来了20多个国家的政府组团;在商会层面,过千人的商会成员组团前来淘金;还有自发前来的各国客商,各种肤色的洋朋友睁大眼睛寻找商机。

透过对张肯尼的采访,我也衷心祝愿:下届文博会,记者能见到更多"热衷"文博会的外商,文博会的国际味一届比一届浓。(郑向鹏)

来年要多串串门

文博会结束了,说实话,我的内心是有点遗憾的。因为在文博会四天的活动时间里,我去了会展中心五次,虽然每次一去就要呆上一个下午,但是我除了自己负责报道的工艺美术馆(9号馆),其他的展馆哪也没去。

当然,要不是那天因为塞车的原因,我不得不绕个远路从1号馆经过7号馆、8号馆再到9号馆,我永远也不会有遗憾。9号馆是我看着一点点布置起来的,从锯木屑纷飞的布展现场,到装饰得美轮美奂开门迎客,我一点点看在眼里,仿佛见证了一个婴儿成长的历程。所以在个人的感情天平上,9号馆的砝码无疑是最重的。9号馆无疑也长成了一个非常有出息的孩子,有很多材料供我在办公室里向同事吹嘘:有国宝、有珍品、有民族工艺品、有地方特产……说得同事们一个个心痒难耐,都说要去我的馆扫货。而我,也就成为一只快乐的井底之蛙,每天就呆在我的9号馆里,自我感觉很好。

直到那天对其他三个展馆的惊鸿一瞥,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1号馆是那么地气势恢弘,7号馆是那么地有声音有色,8号馆又是如此地浪漫多姿……早知道自己就应该在采访之余多到"隔壁"串串门,丰富丰富自己的见识也是好的。

现在当然悔之已晚,今年的文博会结束了;在明年文博会的时候,有参观者可能会略带诧异地发现有个身挂记者证的人,正在9大展馆中慢悠悠地踱着方步,那大概就是我。(贺白丹)

我的报道促成一单生意

文博会是各路文化产业企业收获的盛会,也是记者们忙碌耕耘的"旺季"。通过媒体的密集报道,文博会的展示空间更放大到超出展会会场、超出深圳,在更广泛的范围获得了展示平台。记者就遇上了这样一个实例。

18日文博会开幕后,记者负责数字电视专馆的采访。其中深圳市雅图数字视频技术有限公司在展位上建了一座"数字影院"和一座"数字电视客厅",其拥有自主产权的产品将数字影视放映设备价格降低到只有进口设备的十分之一不到,使更多市民少花钱看高品质电影成为可能。

记者将这一生动有趣的事例写成《国产投影机催生'10元影院'》新闻见报后,当天便收到一个陌生的外地电话。对方表示自己是珠海一家影视投资公司的负责人,虽没有参加文博会,但一直通过《深圳特区报》关注着文博会的进展情况,而记者的报道让他眼睛一亮:他正有意在珠海投资建设低票价的小规模影院,记者报道的产品完全符合他的需要,因此颇费了一番周折找到记者就是为了进一步了解深圳雅图公司的情况。见到自己的报道能"开花结果",记者也感到高兴,当即在电话里将所了解的情况一一详告并留下雅图公司的电话给对方。

次日,记者致电雅图公司董事长谢敬,谢敬高兴地告诉记者,珠海客商已与自己取得了联系,并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准备不久就来深圳实地考察。"等他来时,你一定要来作陪,因为这是你们的报道吸引来的客人!"谢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这样对记者说。(沈勇)

影响远在市场之外

在采访文博会的四天当中,留给我最深的一句话是深圳本土画家张远林的一句话:"不要小看文博会,他可能影响到一些孩子的一生。"当我们跳出交易、市场、国际化等本次文博会的主流词汇之外,仍然可以触摸到文博会影响的清晰脉搏。

我采访的是书画艺术馆,这个馆相对于其他馆来说比较冷清,但是和其他馆不同的是,有些观众可以在一幅画前面蹲上半个小时,仔细揣摩里面的一笔一划,不少人还逮住现场的老画家问这问那,死缠不放。四天来,有一种特别的风景常常在我的眼前出现: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父母久久停留在一幅画前面,头发花白的老人带着小孙子蹲在一幅书法前面,在空中用手指模仿笔画的走势。画家张远林说的"影响"就是这个,也许一个孩子,他不懂得这幅画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这幅画的价格有多高,但画里面传达出来的美感,可能让他从小就记住了。张远林说,巴黎之所以被称为艺术之都,不是香榭丽舍大道有多美,而是在每个画廊在周末时的人流量,以及一幅画的面前停了多少辆婴儿车。

文博会虽然只有短短四天,但是它前期的宣传,以及展览过后的讨论,可能让文化的力量牢牢地印在一些热爱它的人身上。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一幅画的价值表现在它的市场价格,以及一个收藏者对它的热爱,但从人类的发展来看,英国小说家和戏剧家毛姆则认为,文化的价值在于对人类品性的影响。影响远在市场之外。(叶志卫)

旁观记录者的自豪

为期4天的文博会结束了,但人还没有完全回过神来。我主要进行动漫游戏展馆的报道,4天时间基本都"泡"在馆里,30多小时的采访观察,让我油然而生一种自豪,一种历史发生时我在场的见证者的自豪。

想想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产动画,浮现在脑海中的多是孙悟空、葫芦娃、哪吒、阿凡提等"老同志"的身影,再想想国外的动漫卡通人物近年来一直保持"大举进攻"的态势,不由得为民族产业担心,为孩子们接触不到我们自己的优秀动漫作品而忧虑。但走进动漫馆之后,担心被自豪代替,忧虑被欣喜冲散,民族动漫企业已经吹响了进军号角,一个个技术一流、创意不凡、着力市场的企业开始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挺直脊梁,大步向前。

走进动漫展馆,太阳卡通、紫金城数码等深圳动漫企业的展位面积很小、布置简约,几块不大的画版却让美国、法国的客商驻足良久,一台正在播出原创三维动画的显示器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引发小小的交通"拥堵",展现出本土作者非凡的创意设计。打破美国"垄断"的首部全CG电影《魔比斯环》仅仅是片花展示,亦幻亦真的宏大场面已经倾倒无数海内外的发行商,美国、希腊、葡萄牙、泰国、新加坡和中东地区的人们将首次与国内观众同步观看一部动画大片。魔力猫、布袋熊猫等土生土长的卡通形象更是热门"明星",印有它们形象的各类用品占据了馆内相当面积,大有誓与米奇老鼠、叮当等"外来者"一争高低的气势。

小小的展馆,大大的舞台,中国卡通形象在这里闯进人们心里因童真而柔软的那一部分,民族动漫企业在这里厉兵秣马宣告自己的雄心与征程,我在这里作为一个旁观记录者而自豪。(吴凡)

文博会永不落幕

第二届文博会结束了,但好戏还在后头,希望还在后头。文博会闭幕前夕,记者见到了在四号馆推销自己印刷新技术的深圳人张新华,虽然在会展期间,他没有达成一项确实的意向,没有做成一分钱的生意,但他仍然显得十分高兴:"真是不虚此行,最少有三个客户对我的项目感兴趣,我们约定会后再去考察、洽谈。"

会展期间那一串串鲜实的数字确实令人兴奋,但文博会给我们带来的远不止于此。会展毕竟不过四天,而要达成一项协议,很多事情需要细谈,很多东西需要考察,于是大家彼此交换名片,会后联络。推销印刷新技术的张新华、转让商标的刘键,还有来自甘肃的朱发元,他们无不收获一堆的希望,而且首届文博会的经验也证明,这种希望确实很实在。朱发元很有信心地说:"回甘肃后我就会尽快把资料发到各经销商,我的香包很快就会找到海外代理商的。"

希望不止于此。文博会不仅是一个展示、交易的平台,还是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课堂。文博会开幕头一天,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社长在接受采访时,要求记者一定要写得谦虚一点:"我会拿着名片挨家挨户地去拜访,去取经、学习,看看大家有什么好的做法我要带回上海去。"西藏参展团、吉林延边团、河南团、河北团……记者接触到的各团工作人员,都异口同声地表达了"学习"的宗旨。延边团负责人还总结了此行的成果:"第一,我发现很多城市、企业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很到位,观念很先进;第二,发展文化旅游兄弟省市有很多成熟、成功的运作经验。这些我们回去都要好好总结、学习。"

希望的种子播下去了。而文博会永不落幕。(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