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演艺娱乐类

[第1届]八方才子扎根屡创精品 文化名人喜爱深圳

2017-02-28    来源:南方网    

日期:2004-11-22 作者:

深圳文化艺术事业与这座年轻的城市一同成长,一同进步,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经济特区创立初期,中国文化界一批批名人志士,怀着满腔热血,从全国各地汇集到深圳。他们当中,有著名诗人谭日超,有著名作家陈国凯,有著名演员祝希娟,有著名文艺理论家胡经之,有著名作曲家杨庶正,有著名指挥家姚关荣,有著名画家王子武、杨沙……

深圳的文化是一种交流性的文化。有专家认为,深圳文化敢于竞争、注重才能和绩效,这是与先进生产力相伴生的,代表了先进文化的方向。同时,深圳的文化注重创新,与其它地区相比,最少传统的束缚,能极大地发挥人的潜能,具有浓厚的现代商业色彩,重视公平、公正、透明和高效。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良好的机制和创业环境,一批批国内外优秀的文化人才来到深圳这块热土上,创造了一个个文化奇迹。

艺术家用作品表达对深圳的热爱

当年,当特区建设者们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在曾是贫瘠荒凉的土地上建造着一栋又一栋高楼大厦时,文艺家们则开始精心构筑着他们的“文艺大厦”。

艺术家们用各种方式,讴歌特区建设者们的精神风貌,表达自己对这块神奇土地的热爱,写出了一大批文学艺术精品。于是,深圳有了《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又见西柏坡》这些催人奋进的时代最强音;有了浓缩深圳人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境界的雕塑《孺子牛》、《邓小平同志》;有了杨黎光的报告文学,他的《没有家园的灵魂》、《生死一线》分别获得国家级文学大奖“鲁迅文学奖”;还有冯刚毅的粤剧《驼哥的旗》、《情系中英街》,林祖基的《微言集》,陈国凯的《大风起兮》,朱崇山的《淡绿色的窗幔》,吴启泰的《天出血》,彭名燕的《世纪贵族》,李兰妮的《傍海人家》,林雨纯、郭洪义的《天地男儿》,李亚威的《深圳故事》以及一大批深圳原创的文学、音乐、影视、戏剧、雕塑、书画、舞蹈、摄影、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等,这些文艺作品,把深圳的文艺百花园装点得姹紫嫣红,生机勃勃。

校园歌曲唱到全国

深圳是全国八大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之一。作为全国最早开放企业进入文化领域的城市,2003年,深圳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981项,其中国际级71项,国家级186项,省级724项。

深圳文艺事业所显示出来的勃勃生机,与其坚实的群众基础,扎根基层、扎根社区、企业和校园分不开,全市有中、小学文学社团160多个,深圳中学、深圳高级中学、深圳实验中学、深圳外国语学校等学校的合唱团、舞蹈团都多次在国内和国际比赛中获奖。

凭借“文博会”的东风,深圳的文化事业将进一步走向辉煌。

在从边陲小镇向现代化城市嬗变的过程中,深圳以博大的胸怀和包容的“性格”,吸引了一批批文化名人。随着“文化立市”战略的实施,深圳更成为中外文化名人创业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