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第一届

[第1届]首届文博会诞生内幕:给深圳插上第二只翅膀

2017-02-28    来源:南方日报    

2004-11-17 19:31:25  南方日报  曾妮

深圳举办文博会始于两年前的一个设想,到今天终于成为国家级常设性大型国际化展会,其中的每一步都凝聚了深圳人的热切期望。

南方网讯 从最初深圳市委提出在深圳创办文博会,到2004年11月18日文博会终于“呱呱坠地”,已经过去了两年。对于参与和见证文博会诞生过程的人们来说,文博会就像一个真正的生命那样宝贵。一位文博会组委会成员说,一年多来他的生活基本上围着文博会转,在等待开幕的这段时间里,他既有成就感,又有某段生活告一段落的寂寞感。两年来,一批批原本陌生的人们走到一起,陆续加入到创办文博会的过程中。作为深圳第二个国家级常设性大型国际化展会,文博会凝聚了很多人的期望。

缘起:十六大的启示

追溯深圳举办“文博会”的念头并不遥远。两年前,深圳市委提出,要参照“高交会”的做法,研究在深圳举办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活动。“文化产业博览会”的概念在全国还是首次提出,这个创意并非“天上掉馅饼”。事实上,在采访中,所有参与文博会筹办的人们在谈起文博会的缘起时都归根于十六大的启示。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隆重召开,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而“三个代表”中“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使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的凸显。紧接着十六大,2002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召开九届二次全会,会上作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决策。省委专门成立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领导小组。2003年9月,省委、省政府召开文化大省建设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工作。2003年1月,深圳召开市委三届六次全会把“文化立市”确立为发展战略。“立市”而非“强市”,凸显了深圳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决心。至此,深圳发展文化产业的概念已非常清晰。此时,深圳举办的高交会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展会,深知大型展会对产业的带动效应的深圳人,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以“国际博览会”作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起点和助推器。举办第一个国家级的文化产业博览会,深圳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深圳是八大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开放企业进入文化领域的城市,深圳被公认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最迅速的城市之一。深圳的文化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大众传媒、印刷制作、文艺演出、文化娱乐、文化旅游为重点的产业群体。2002年深圳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258.05亿元,其增加值占深圳当年GDP的3.48%,高于全国2%的平均水平。2001年底,深圳市委、市政府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作为重大调研课题,批准成立了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草拟了举办“文博会”的总体思路,并向省委汇报。文博会的创意得到了广东省委有关负责人的赞同,文博会定为由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李长春批示:办好文博会

2004年1月,深圳市文博会有关负责人带着深圳文博会的总体方案来到国家文化部,请求文化部给深圳文博会立项。“文博会”的创意得到了文化部领导的充分肯定,文化部打破常规,特事特办,迅速办理立项审批手续,并提出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作为主办单位。这实际上是“文博会”的第一次“升格”。批准立项后,“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正式成为两年一届的国家级常设性大型国际化展会。与此同时,文博会领导小组在深圳成立,标志着文博会正式进入筹备阶段。省委常委、深圳市长李鸿忠出任领导小组组长,小组成员囊括了深圳六区政府、市经贸、计划、文化、教育、财政、科技、公安、交通、卫生、外事、旅游等近20个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文博会领导小组强大的阵容暗示着它与高交会平起平坐的气势。之后,“文博会”项目被列为深圳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重要举措,并作为市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列入市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同时,被纳入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今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得知文博会的信息后,作了重要批示。他充分肯定了广东举办文博会的创意,建议把“文博会”办成国家级的展会。李长春的批示极大地鼓舞了深圳的士气,深圳市委立即召开会议,学习领会李长春批示的精神,决定要打造出一流的国际平台,把中国一流的文化产品推向世界。

企业承办:行走在路上

今年年初,当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侯军作为文博会承办领导小组的一员第一次来到高交会馆 B馆考察场馆时,他脑中浮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么大的场馆要有多少展商才填得满?后来证明,侯军的担心多余了。在文博会开幕的前一个星期,侯军发愁的是,有一家文化企业要求参加文博会,而他却怎么也调不出展位来。回想起最初的忐忑不安,到后来的胸有成竹,侯军觉得这是个漫长而又耐人寻味的过程。在最初筹划创办文博会时,深圳市委就提出一个大胆的改革,采用“政府支持,企业办展”的模式,将文博会交给文化企业去办,把会展完全推向市场,这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做法。市场化运作无疑是首届文博会最特别的亮点,政府“零投入”,不给财政投入,由承办单位负责将项目、活动、展会的各项工作细分,寻找合作伙伴,通过市场机制承办。

2003年底,深圳市政府采购中心和深圳文博会领导小组办公室就首届“文博会”承办权向全省公开征集承办单位。深圳市原想在省内征召一些民资和外资的文化企业,广东省内也有一些文化企业对文博会表示兴趣。但是,在竞争中,国资文化单位显然在资金实力和文化安全等方面都更加让人信服,最后是深圳电视台和深圳特区报业集团两家单位脱颖而出。市委决定采用“竞争性谈判”的方法,两家单位提出承办方案,由专家组成的评审团来决定最后的承办单位。深圳电视台准备时间长达一年,在竞争性谈判中一举中标。此后,深圳特区报业集团主动提出予以配合,共同承办。

对于两家承办单位来说,举办如此大型的展会还是头一次。侯军说,报业集团把承办这次文博会看成是一次“练兵”,为报业集团培养擅长举办会展的经营型人才。在承办的过程中,集团内确实涌现了一些有策划能力的“项目经理人”。他们请来了《敦煌韵》在深圳首演,“国际书刊精品展”请来了“世界最美图书”。

侯军说,作为一个报人,办展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在办展过程中却经历了许多有趣的事。“文化的创造力是无穷的”,许多参展的艺术家给文博会提供了很好的创意。在高交会馆B3馆,一位参展的艺术家自制了巨型京剧脸谱,悬挂在展位上;参展的香港联合集团在展区内设了“文化讲台”,请作家与观众近距离接触;北京荣宝斋则把“绝活”木版水印技法拿到文博会上现场展示。这些源源不断的创意使布展的效果超过了承办单位的预期。

文博会升格:文化部主办

今年10月底,深圳文博会组委会有关负责人赴京,向文化部请示有关文博会升格事宜。文化部领导中午连午饭也没顾得上吃,就召集有关负责人开会,并立即作出了关于文博会升格的正面批复。

10月29日,文化部就《关于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有关事项的批复》发文,表示经研究,文化部同意作为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主办单位,并由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作为文博会组委会主任,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作为组委会副主任,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王永章、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丁伟作为组委会成员。文博会主办单位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变更为文化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

文博会升格的消息传来,从组委会到承办单位上上下下都欢欣鼓舞。一位组委会负责人形容说,就像孩子考上了大学。文化部加入到主办单位中,像是给文博会打了一剂强心针,文博会作为一个“国家级会展”才真正的“名正言顺”了。

此时距首届“文博会”开幕只剩下一个月。承办方面,深圳广电集团和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已与655家中外企业签订参展合同,其中与深圳广电集团签订合同的507家,与深圳特区报业集团签订合同的148家;境外企业102家,占参展企业总数的15.57%。两承办单位的展位销售完成率100%,共销售展位1583个。

开幕前夕,首届深圳文博会主办单位的阵容又一次扩大:增加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为主办单位。主办单位变为国家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变为承办单位,深圳广电集团、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变为协办单位。

用一位组委会成员的话说,高交会和文博会就像深圳的一对翅膀,高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将是未来增长最快的产业。有了这一对翅膀,深圳就能实现真正的腾飞。

明天,首届深圳文化博览会即将开幕,对深圳乃至中国的文化产业来说,这也许意味着新的时间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