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冬季文博会

[第12届]科技创新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2016-12-11    来源: 深圳特区报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媚

点开大屏幕,上海16个区(县)的公共文化大数据悉数展现在眼前:嘉定区大部分用户是30-39岁,接近50%用户每次订3张票,最受欢迎的是儿童剧;而松江区最受欢迎的演出是沪剧,代表该区本地人居多;徐汇区的用户结构跟嘉定完全,80%用户都是中老年。在深圳,通过“福田文体通”平台,莲花山草地音乐节5场共15000张门票,吸引了近15万市民在线抢票,全部实现无纸化运作;通过“我要奖励”,市民参与问卷调查、向政府提出好建议可以赢积分兑门票;通过“我要订场”,全区的公共文化免费或低收费场馆可以24小时在线预订……

这些都是正在进行的2016中国(深圳)文化科技周在会展中心6号馆“数字文化科技主题展区”带来的全新成果展示。其中,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数字文化项目、上海创图文化云项目、汉雅星空数字文化项目和深圳市福田区数字文化项目……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最新动态让人眼前一亮。

科技手段,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冬季文博会期间,2016中国(深圳)文化科技周吸引了众多专家和市民的关注。该活动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和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联合发起,主题为“科技——让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

在论坛环节,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他们一致认为,科技创新已成为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和实现赶超的源动力。在演讲中,许多专家学者还展示了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新成果:“文化云”整合了上海平均每个月1万场的公共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互联网运营极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中国文化网络电视提供了超过6000小时的文化资源、每年更新2000小时的数字文化资源。“中文在线”的云屏数字借阅机实现了在地铁站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进行数字化阅读……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李凤亮认为,文化科技融合的深化需要创新生态的优化。“我们的文化科技融合取得很大发展,但在广度、高度和深度上还有很多不足,很多文化企业的科技自觉远远落后于科技企业的文化自觉。”他说,文化科技的融合要以需求为导向,但中国的很多技术在文化领域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比如每年中国拍摄上千部电影,拿到电影院放的也就300部左右,这300部电影跟好莱坞的30部电影,除了内容方面的差异外,在文化科技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宣传活动部处长王芬林则认为,通过数字技术提供文化内容服务,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节约成本,这是突破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瓶颈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

此外,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原司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于平,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体局局长简定雄等也分享了各自的心得和经验。

两大国家级重大文化项目落户深圳

2016中国(深圳)文化科技周系列活动包括文化科技创新发展高峰论坛、2016中国文创IP经济年报发布、2016中国优秀文创IP机构(人物)、园区颁奖典礼和中央财政重大扶持项目落地深圳签约仪式等。

在文化科技周上,2016中国文创IP经济年报正式出炉。中央财经大学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还联合发布了2016中国优秀文创IP机构(人物)、园区榜单,共推选出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优秀文创IP机构5家,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尚8文化集团、宝立方珠宝玉石文化创意园等优秀文创IP园区5家,以及柏德元、哈亦琦等优秀文创IP人物9位。

两大国家级重大文化项目也现场签约。2015中央财政重大支出项目《艺术品鉴证备案数据采集系统开发与数据库建设》及2016年度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文化产业投融资大数据分析系统》正式落地深圳,将为深圳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深圳文化产业的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