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艺术深圳

[第12届]全方位关注中国当代艺术

2016-09-21    来源:深圳商报    

▼深圳美术馆藏罗中立作品《阵雨》。

▶深圳美术馆藏张晓刚作品。

▲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现场。 (图片均由深圳美术馆提供)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2016艺术深圳”成为本城热议的艺术盛事,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家主打“当代艺术”的艺术博览会,展会汇集了国内众多知名当代艺术画廊,他们无一不是冲着深圳这个潜在的当代艺术市场而来。而今天深圳掀起的当代艺术热潮,离不开本地艺术机构多年来对当代艺术不遗余力地推广。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中国当代艺术走出国门,在西方受到追捧,中国国内对当代艺术的看法也在发生改变。身处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美术馆在2002年正式把“关注当代都市艺术”作为新的学术目标,并在此后十几年,围绕这一学术方向,开展了系列展览、研究和收藏工作,不仅在国内艺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为深圳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艺术财富。

对新油画的转变进行梳理

深圳美术馆在“关注当代都市艺术”之初,就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已经在国际上初露锋芒的中国当代油画。2002年10月30日,“观念的图像——2002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幕,该展览邀请了王广义、韦尔申、毛焰、石冲、许江、张晓钢、尚扬、罗中立、周春芽、贾涤非、曾浩、魏光庆12位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油画家参展。开幕当天下午还举行了“2002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学术研讨会”,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家在油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对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现状及前景作了多方面的阐释,并对中国当代油画所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这个展览开始,深圳美术馆每年都要围绕当代艺术课题举办系列展览和学术活动,十几年来从未间断,多个系列展览的推出,打响了深圳美术馆在国内当代艺术领域的学术知名度。

时任深圳美术馆学术总监的鲁虹率先在国内提出了“图像转向”的课题,美术馆围绕这一逻辑策划了图像系列展览,梳理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脉络,“观念的图像”、“图像的图像”、“嬉戏的图像”分别对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画家进行学术脉络的清理,“居住在成都”、“缘分的天空”、“共振”等展览则分别关注成都、云南、武汉和广州等不同地域艺术家,借此展现中国当代新油画的转变趋向。这一系列展览,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的艺术家作品的呈现,对中国当代油画大的版图进行了学术清理,对历史进行回顾,对新的艺术家进行推介,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推出了一批知名的当代艺术家。在雅昌艺术网举行的2006“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活动中,深圳美术馆被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一家艺术机构之一。

关注传统在当代中的新生

除了油画之外,对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当代艺术转变,深圳美术馆也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1999年10月15日,由深圳美术馆、广东美术馆联合策划主办的“进入都市——当代水墨实验专题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幕,这是两馆历史上的首次合作,也是较早关注当代水墨的学术活动之一。此次展览由于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受到不少国内专业媒体的关注。1999年7月28日《南方日报》的“文化评论”版推出专版关注这个展览,指出国内一批新锐水墨画家的探索已成为目前美术界的一道新景观。并约请美术批评家鲁虹、王璜生以及画家邵戈、纪京宁、邹建平等人就“水墨画走进都市”问题做了一次笔谈。这些作品和文章还发表在著名的美术专业刊物《江苏画刊》里。到2008年,“墨非墨——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在深圳美术馆首展之后,赴美国和东欧四国巡展,则把当代水墨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向国际。

2013年,由鲁虹、孙振华策划的“宁静致远——中国当代工笔六人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幕,该展向观众展示了不同于传统的当代工笔画面貌,这些作品既继承传统,又借鉴西方,在当代水墨中独树一帜。除此之外,“城市的皮肤”、“都市镜像”、“你东我西”等展览,则把关注的目光深入到装置、影像等新媒体当代艺术作品中,对国内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做出了及时的回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关注当代艺术的过程中,深圳美术馆也培养了一批对当代艺术观察深入的青年策展人,覃京侠、游江、宋珮等青年批评家和策展人在深圳美术馆的学术活动中崭露头角。由覃京侠策划的“微体验”展览连续举办五届,成为深圳文博会近年来力推的青年艺术家培养平台,覃京侠以“微体验”一词总结碎片化“微生活”在艺术上的直观映照,持续关注青年当代艺术发展。由游江、朱小钧、宋珮联合策划的“城怀味象”展2014年在深圳美术馆开幕,展览意在呈现城市发展之下一种渗透在创作者血液里的经验和状态。作为和艺术家同龄的策展人,这些年轻的批评家对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不再如前辈策展人那样是“隔岸观火”,而是更有感同身受的体验。

持续推出深圳美术馆论坛

除了展览之外,深圳美术馆还从2003年开始,两年一届,连续推出七届关注当代艺术问题的深圳美术馆论坛,这是国内坚持时间最长的当代艺术批评理论研讨会之一。论坛每年围绕当下国内当代艺术的热点问题确定主题,2003年以“共生和互动”为主题的第一届研讨会梳理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与当代艺术20年来的历程;2005年第二届论坛主题“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2007年第三届论坛的“媒介、图像、市场”,2009年第四届论坛的“当代艺术与艺术史写作”,2011年第五届论坛的“社会主义经验与中国当代艺术”,2013年第六届论坛的“数字时代的艺术批评”,2015年第七届论坛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性”等课题,都结合当下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实际情况选题,并邀请当今活跃的艺术理论家和学者发表他们的见解,七届论坛均在开幕时同步印刷/出版文集,其中很多文章都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现已成为深圳美术馆的一个学术品牌。其中,第四届论坛文集《当代艺术与艺术史写作》还被“艺术中国”评为2010年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美术出版物。

在举办多样的当代艺术活动的同时,深圳美术馆还在这一时期,收藏了200余张当代艺术作品,包括罗中立、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曾梵志等当今一线艺术家作品,并把这些作品先后带到德国等地展出,建立起深圳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